鄭中信:性別書寫/書寫性別:談青㵘自作所 (2018)《寫她的故事:客家女性生命經驗書寫》獨立刊物

星期三人文講堂(2/13)
鄭中信:性別書寫/書寫性別:談青㵘自作所 (2018)《寫她的故事:客家女性生命經驗書寫》獨立刊物

這是本很厲害的刊物,以工作坊的形式,完成地方報導者的培訓,期望未來還會有第二刊、第三刊……的發行。但是,既然這是活動筆記,直接切入重點,書寫討論內容,比說明活動緣起更加具有意義。(對這個系列活動有興趣的朋友,就直接來吧!)

來自萬丹鄉興化廍幸福學堂的momo,直接切入題目的核心概念,分別從作者、文本、讀者三個面向,提出關於性別、創作與閱讀的問題。例如:從以創作的角度,提出作者的性別,如何影響作品人物的性別詮釋?例如:從閱讀的角度切入,提出讀者的性別差異,是否造成作品人物的不同詮釋?例如:從文本的角度切入,提出作品的人物與內容,是否會影響讀者對於人物的認知,乃至於與作者的創作意識,產生更大的間隙?(都是很厲害的問題)

主持人的提問是,到底我們如何判斷性別?性別的判斷,是否具有必要性?如果聚焦於生理性別、心理性別的差異,可能太過簡化性別的問題。因為,當性別的概念越來越多重,嚴然成為光譜,每個人在各個可能的層面中,不同程度的擁有陰性、陽性特質時,便無法以心理性別與生理性別的判準,將個人安置在某個特定的、單一的性別中(男性、女性)。除此之外,以權力的擁有與繼承,雖然也可以簡單的依據生理性別,區隔出母系社會、父系社會的社會性別,但是,這樣的區隔,依然無法逃脫多重層面的光譜,越是性別限定,越容易被特例所打破。因此「性別書寫/書寫性別」的題目設定,是主持人設計的陷阱,目的並非在處理性別,而是討論區隔性別的必要,或者該如何看待設定性別的刊物。(青㵘自作所(2018)《寫她的故事》,即是以「十三個女人書寫了十三個客家女人的生命故事」為題,強調女性書寫的獨立刊物)雖然有些狡猾,但是,這種不談論性別差異的論述,間接迴避了momo對於性別的種種提問。

此外,在刻意區隔性別差異的意識下,容易陷入二元論述,造成性別的扁平化。如果再加上族群的標籤,例如強調客家族群硬頸、打拼的特徵,客家女性刻苦耐勞、任勞任怨的形象。多少都會影響報導者的思考方向,以及受訪者的講述內容,使得報導的形象變得趨同。縱使彙整出客家女性故事,卻也因為標籤可以隨時更換,或是套用到其他族群,削弱最初意圖透過書寫,展現客家女性的用意。如果,最初的切入點可以有更大的框架(諸如遷徙、離散),書寫不同對象的人生閱歷與生命態度;或者反其道而行,以更加細緻的意識書寫(擬仿《追憶似水年華》),凸顯出作者(女性)的特質,都能讓這本獨立刊物更加豐富。

#在地方人文空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法]安妮·華達(1928-2019)

 [法]安妮·華達(1928-2019) 1954 《 短角情事 》 (La Pointe Courte) 1961 《 五點到七點的克萊歐 》 (Cléo de 5 à 7) 1965 《 幸福 》( Le bonheur) 1966(Les créatures)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