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北社區大學透過專案計畫,延續屏東學,並且組織跨域教師社群

屏北社區大學透過專案計畫,延續屏東學,並且組織跨域教師社群 (鄭中信/撰文/2020.05.05) 
原文刊載於「屏北社大」FB專頁:https://reurl.cc/9Ee74j  

屏北社區大學自2000年李國銘博士擔任副主任開始,便以屏東學做為發展目標,連續兩年開設「屏東歷史導讀」、「屏東產業人文」、「認識屏東六堆客家文化」等課程,並且爭取舉辦屏東研究研討會。在黃申在教授擔任主任時期,推動GIS地理資訊系統,以及王御風博士擔任主任時期,思考如何在社區發展地方學,陸續開設課程,邀請文史工作者、學者,講述屏東的發展;編輯《屏東研究通訊》,響應縣府的《屏東文獻》;延續屏東學的發展理念,持續舉辦「屏東研究研討會」。 

屏北社區大學延續傳統,今年(2020)在「屏衡永續-萬人行動派」特色議題的規劃中,發展地方知識,促進地方創生,提升民眾人文社會素養,促進公共事務參與。以「萬年溪流域」、「大武山山系」做為活動場所,關心屏東「農業議題」、「減碳節能」議題。為了讓議題可以有更加永續的發展,邀請課程講師,一同思考課程單元設計,期望融入學期活動,引領同學關心屏東的鄉土。此外,多元的、跨域的連結,有助於創意思考,更加堅實教師社群,因此,在4月29日到30日晚間六點,邀請老師參與特色議題說明會,並且思考課程的操作方向。 

在第一次梯次(4/29)的會議中,開設「棉紙撕畫」的陳秋敏老師提到,可以用「萬年溪上河圖」的概念創作,每個人製作其中一個段落,最終組裝成大型作品。也可以複製作品,編輯成書,或是以單張的方式呈現。另外,可以找尋萬年溪獨特的符號,繪製形狀之後,用綿紙撕畫呈現色彩,也可以把形狀當成畫框,在框框裡面創作。開設「生活陶藝創作」莊竣惟老師提到,可以找尋在萬年溪找尋圖騰(例如人孔蓋),將這些圖像,燒製成為陶瓷作品,會是重要的人文紀錄。或者,以萬年溪蜿蜒的形狀做為模型,製作無數個花器,組裝出萬年溪鳥瞰圖。關於花器的製作,可以期待未來與花藝課程的連結。 

在第二第次(4/30)的會議中,開設「愛上古典音樂」課程的蔡佩娟老師說明,課程主要在透過音樂引導心靈,並不是只是純粹的古典樂的導聆,大約會用3個週次操作,進行內容的連結。萬年溪有汪乃文「搖啊搖」的搖籃曲,大武山則有胡德夫「大武山美麗的媽媽」、「大武山藍調」等等歌曲,會先介紹音樂家、樂曲內容、聆聽樂曲,再請學員書寫聆聽之後的心得感想,透過普世的心靈內涵,進而與課程本身的內容接軌,介紹古典樂曲中的相關音樂。開設「故事創造遊戲坊」的孫華瑛老師說到,課程透過肢體的活動,引導心靈、抒發情思。將以萬年溪作為場域,思考減碳節能的議題,邀請學員們進行劇本發想。當劇本完成,「愛上古典音樂」蔡佩娟老師將協助劇本的配樂,「屏東街頭巷弄-手機帶我趴趴照」課程講師鄭中信,也將協助影像的提供。 

特色議題依然持續執行中,將於5月13日到14日,舉辦第二梯次的會議。期望透過這項專案的操作,回應歷時已久的屏東學傳統,並且籌組更加多元的教師社群,讓關心鄉土成為社大的日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法]安妮·華達(1928-2019)

 [法]安妮·華達(1928-2019) 1954 《 短角情事 》 (La Pointe Courte) 1961 《 五點到七點的克萊歐 》 (Cléo de 5 à 7) 1965 《 幸福 》( Le bonheur) 1966(Les créatures)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