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五微型電影,追憶萬年溪的原來風貌,重新思考人與環境的關係

週五微型電影,追憶萬年溪的原來風貌,重新思考人與環境的關係 (鄭中信/撰文/2020.5.12) 
原文刊載於「屏北社大」FB專頁:https://reurl.cc/Kk74Mp  

在屏北社區大學開設「故事創造遊戲坊」的孫華瑛老師,在1993年接觸了強調對話、過程、培力的民眾劇場,啟發了人與人之間密切互動的戲劇創作,以貼近民眾日常生活,運用大眾熟悉語彙的方式,引導各種議題的討論,用藝術參與社會。因此,課程中的各種活動設計,並不是為了創造劇本,而是為了促成對話,試圖觸動深層心靈,思考人與人之間、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 

對於屏北社大今年度的特色議題,以萬年溪做為施作場域,居住於高雄的華瑛老師提問,過去的萬年溪是什麼樣子?屏東人對於萬年溪有著什麼樣的記憶?現在的萬年溪又是什麼樣子?屏東人又如何與萬年溪相處?以人文環境的角度,為萬年溪提出了時序、世代的思考。 

因為,萬年溪流域自日治時期到國民政府以來,經歷過幾次的變化,在土地或是道路的開發下,逐漸縮小流域的空間。還曾經因為溪水發臭的問題,面臨是否加蓋遮蔽的討論,自然景觀幾乎不復存在。為了回應不可復現的過去,專案人員鄭中信試圖拍攝萬年溪千禧公園段的景觀,製作微電影(約9分鐘)。以小規模的自然地景、生態,嘗試模擬過往的環境,引領未曾經歷萬年溪自然過往的朋友,認識萬年溪,於是規劃了週五(5/8)露天微型電影的活動,邀請孫華瑛老師,以及「故事創造遊戲坊」課程學員共同觀賞,找尋參與特色議題的方向。適逢莊竣惟老師的「生活陶藝創作」課程,正要進行陶塑萬年溪的單元,於是也邀請班級同學一同觀賞。 

微電影依序播放民和國小(2015)「(會動的)萬年溪上河圖」、(2016)「五零年代古早味萬年溪上河圖」的繪畫作品,兩部影片分別搭配了2012年創作競賽的得獎歌曲,「水水的萬年溪」、「美麗的傳說」兩首歌曲,敘說小朋友眼中的萬年溪故事,獲得現場朋友的回響。爾後,播映當週清晨(六點到七點)的萬年溪風景,直接貼近學員生活日常,也獲得共鳴。

播映會之後,一位參與「故事創造遊戲坊」的學員,分享了兒時在萬年溪洗衣服的故事,在遇到放水流的死狗屍體時,如何將他撥走,並且告知下游的婦女;還提到如果嬰兒受到驚嚇,家長會抱著小孩走過東興橋吊橋(烏鑫橋),具有壓驚的作用。在班級中激盪了些許的漣漪,展開了對話,描繪出不同年的萬年溪記憶。 而「生活陶藝創作」課程的莊竣惟老師,在帶領同學觀賞影片之後,引起同學熱烈的討論。並在討論之後,分享取材沿岸素材(花草樹木、路邊地景、天上地下水裡)、拓印建築元素、拓印植物紋理的想法,並且以植物灰燼做為釉料,規劃出以原始河岸風貌(花季)製作陶器,以東興橋的風貌製作茶具組,以宗聖公祠的符號裝飾器皿。 這場微電影的舉辦,意外獲得民和國小許修維老師的認同與肯定,又促成了校際交流的美麗互動。期望特色議題可以持續擾動,構築屏東美麗的人文風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法]安妮·華達(1928-2019)

 [法]安妮·華達(1928-2019) 1954 《 短角情事 》 (La Pointe Courte) 1961 《 五點到七點的克萊歐 》 (Cléo de 5 à 7) 1965 《 幸福 》( Le bonheur) 1966(Les créatures)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