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志在縝密的系統規劃中,逐步發展出屬於屏東的自然農法

吳文志在縝密的系統規劃中,逐步發展出屬於屏東的自然農法 
(鄭中信撰文/2020.6.16) 
原文刊載於「屏北社大」FB專頁:https://reurl.cc/V6vKby 

「以前是用健康換錢,現在是用錢換回健康」吳文志回憶的說道,過去曾經在宏達電上班,值大夜班有十年之久,作息長期日夜顛倒,讓健康出了狀況。另外,弟弟因意外頸椎受傷,身體出了問題,因此期望透過健康的飲食,改善生活的品質。返鄉務農轉眼已經七年,依然持續嘗試,找尋適合的耕作模式。 

因為本身具備生物化學的專業,再加上電子工廠上班的經驗,轉職成為全職農夫時,對於物種的選擇,以及耕作的流程,都有經過縝密的考量與設計。例如玉米跟玉米筍的選擇,耕作方式、栽種時程、收成都有很大的差異。成熟的玉米需要三個半月的生長期,玉米筍兩個月便可以收成。蛀蟲會從玉米鬚開始吃,逐步朝向玉米心逼近,成熟的玉米生長期較長,在收成之前,蛀蟲可能已經吃到裡面,必須噴灑農藥,才能保持品相;玉米筍的收成較快,蛀蟲還在玉米鬚吃食的時候,便已經採收,頂多將玉米鬚剪除便可。另外,成熟的玉米有授粉的問題,授粉不完全,無法有飽滿的玉米粒,形成商品的瑕疵;玉米筍則不會受到授粉與不授粉的困擾。而生產線的規劃,通常以一分地為單位,考量季節變化,作物的生命週期,逐步規劃農地的使用,例如旱季適合露天耕作,雨季則是適合溫網室耕作,以便每個月都會有收成。說到這裡,吳文志指著一旁零零落落的農地,再怎麼細心的規劃,還是得要學會與自然共存,因為五月的大雨,有一到兩分地的作物泡湯,所以會有一到兩個月的收入短缺。 

為了維持自然生態,吳文志會特地保留雄蕊,讓蜜蜂有花蜜、花粉可以採收。而且也不會清除雜草,他說禾本科的植物具有保水的功能,因為樹葉的表面會有絨毛,可以捕捉濕潤空氣中的水分。水氣不斷的累積,便會逐漸凝結成水珠,水珠再透過葉脈的幅度,流到泥土中。因此,與其清除雜草,倒不如善用這些雜草的形質結構,自然填補蒸發的水氣。也因為植被、昆蟲豐富,鳥況也相對豐富,在訪談過程中,隨時有鷺鷥、紅鳩、八哥、麻雀......等鳥類出沒,協助清除害蟲。吳文志說道,因為這些免費的員工,縱使鄰田有秋行軍蟲的侵襲,也沒有危害到收成。 

關於綠肥的操作,吳文志特別提到,他並不會刻意加入光合菌、硝化菌、EM菌等微生物製劑。反而期望透過現有的農業廢棄物,達到保濕的效果,營造放線箘、枯草桿菌生長的環境。什麼時候可以耕作,土地會自己吐露訊息,當開始出現先驅植物,便表示微生物的分解已經結束,差不多到了播種的時機。訪談說的是生產線的思考,氣氛卻是怡然自得。在樹蔭下,伴隨工業電扇的吹拂,身邊有小黑狗伴隨圍繞,一邊聊天一邊整理作物,沒有停歇。短短的相處,彷彿也進入了田園,經驗了青農的生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法]安妮·華達(1928-2019)

 [法]安妮·華達(1928-2019) 1954 《 短角情事 》 (La Pointe Courte) 1961 《 五點到七點的克萊歐 》 (Cléo de 5 à 7) 1965 《 幸福 》( Le bonheur) 1966(Les créatures)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