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中信:微型地誌:談老市愛作怪 (2016)《人生好南》地方刊物

星期三人文講堂(2/27)
鄭中信:微型地誌:談老市愛作怪 (2016)《人生好南》地方刊物

有人對「微型地誌」這個詞彙提出疑問,我也只好承認,「好吧!這是我創造的新詞,是個嘗試操作的概念 @@」

對於地誌(地方誌)的定義,我認為需要適度配合尺度(尺規)的概念,近似於國家、縣市、鄉鎮的行政區隔,隨著區域的大小,會採取不同的態度、認知,思考治理的策略。如果以屏東縣政府(2016)《撫浪屏東》做為判准,內容橫跨各個鄉鎮,取材範圍廣大;鹽埔鄉公所(2018)出版的《漫遊鹽埔》,以活動於鹽埔的人物為採訪對象,便是比較小型的地誌書寫。相對的,老市愛作怪(2016)《人生好南》獨立刊物,以傳統市場(西市場)為報導場域,更是微小的區域概念。而這類微小區域的報導,在強調個人性格的獨立刊物崛起,地誌書寫也逐漸個性化,區域尺規被挑戰,縣誌、鄉誌、社區報、校刊、班刊、社刊的概念不符使用,團體中的個人,區域中的小區塊,陸續以獨立刊物的方式,逐漸發展特色。於是,我模仿全球氣候變遷的大尺規下,將相對微小的區域氣候(例如特定的盆地、濕地),稱為「微型氣候」的概念,轉換至地誌的討論,因而使用「微型」的詞彙,藉以區隔相對屏東縣政府出版品,討論以特定區域(西市場)為場域的獨立刊物,稱為微型地誌。

正因為區域有了嚴格的限定,不容易發散,在不斷綿延的採訪與發刊壓力中,透過深度的挖掘,更能夠描繪細緻的地方記憶、地方知識,完成獨一無二區域型地誌。此外,地誌的討論固然有區域的限定,地誌書寫卻也不應當被區域限制。隨著人群的活動,在限定的區域內部,依然無可避免的面對差異,搭配民族誌的概念,足以成為網絡的拓展機制,與其他地誌進行對話或串連。

老市愛作怪(2016)《人生好南》在發行之初,便已經設定以四期為限,但依然具有延展性,期待復刊。其發刊詞(2018年8月創刊號)提到「在這個年輕人因為不景氣而大喊「人生好難」的年代,相對的在屏東西市場裡努力的大哥大姐們並沒有因為市場的衰落而停止營業,並且在這樣的生活中找到樂趣,我們想要藉由這個刊物,讓現在的人更加了解西市場,以及保存在這裡的傳統。」鎖定在西市場活動的人群,區域與對象明確,初步以店家為對象,未來也能以顧客進行延展。內容從人物開展,介紹地方知識、傳統技藝(例如青藥草店家的由來、青藥草師傅個人經歷,以及藥草的種類、採集、炮製、使用……等等的介紹),足以透過細緻的描繪,完成西市場的記憶書寫。

#在地方人文空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法]安妮·華達(1928-2019)

 [法]安妮·華達(1928-2019) 1954 《 短角情事 》 (La Pointe Courte) 1961 《 五點到七點的克萊歐 》 (Cléo de 5 à 7) 1965 《 幸福 》( Le bonheur) 1966(Les créatures)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