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宗澤:學返鄉/返鄉學

偶然沙龍(2/8)
吳宗澤:學返鄉/返鄉學(鄭中信/心得)

講者吳宗澤真正參與埔里農村活動,是在2012年,為了認識埔里多喝水事件,以及瞭解受波及的農友,以何種態度面對爭地的事件,因而組織「內埔農業後援會」才開始的。在風波暫告平息之後,為了持續與地方保持連結,與夥伴共同在籃城社區租賃透天厝,命名為「籃城好生活」;同時,在內埔租賃農地一分,與暨南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合作,推動友善農業,認識傳統農產,帶領同學體驗稻穀的耕作歷程。以耕作的計畫為基礎,逐步拓展農業活動的範圍、面積,在籃城社區另外租賃公田,在籃城公園推動共管機制,持續實踐共工的理念,逐步思考農村生活的價值。在推動友善農業的同時,成立「穀笠合作社」的行銷品牌,與農友建立契作機制,銷售生產的稻穀。

在籃城社區所策劃的活動,類型極其豐富。例如:陸續邀請社區兒童、長輩、暨大學生進行地方攝影紀錄,爾後以協同的方式,在社區活動中心、巷弄展示攝影作品,透過人際互動,培養地方情感、認同與記憶。在不同觀點的影像中,提供不同的觀看,挑戰既有的價值,思考其他的價值。例如:自組社區劇場,同時邀請返鄉、留鄉的青年,以及社區長輩,借用社區裡的三合院曬穀場,一起在冬至晚間,一邊觀賞社區劇場,一邊吃湯圓互道平安。在神聖時空的選擇下,在共同參與的活動策劃中,試圖揉轉社區的人際生態之際,也意外挑戰了社區的政治生態。

順著農民契作、社區劇場的例子,宗澤在講座尾聲中提到,社區經濟、地方政治是不可迴避的問題。返鄉或留鄉的青年,有想要實踐的理想,各類異質性的嘗試,難免挑戰地方既有價值,而外來的(新來的)活躍者,難免碰觸地方派系的敏感神經。如何建立長期不變的組織發展,穩定經濟基礎,思考地方的經濟脈動,建構知識共享機制是重要的。如何不受外力(派系)影響,穩定人際網絡,得以維持主體性,持續實踐理想,關注地方選舉(諸如里長、社區理事長)是必要的取徑。宗澤最後所提出的地方政治,很引起我的興趣。

過去,我一直避免與頭人洽談合作,原因在於頭人政治的好處與壞處是系統性的,與特定頭人維持合作關係,便可以建立與他有關的人際網絡,相同的,當關係的破壞(被破壞),人際網絡的崩毀,也會在瞬間發生,耕耘成果功虧一簣。(都還不包含收編或收割的風險)因而我習慣採取頭人之外的途徑,以彼此的認識(認同)建立機制,採取外域的網絡連結,掌握趨勢脈動,對內的點狀合作,持續拓展合作關係。這種操作雖然穩健、扎實,足以建構深度的互信,但是,如何壯大自己?如何擴大域內的影響?如何避免被過度的干擾?地方的權力關係,確實是必須面對的對象,不能規避。(會後內容的力道針針刺骨,有很多的細節都發人省思)



#在地方人文空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法]安妮·華達(1928-2019)

 [法]安妮·華達(1928-2019) 1954 《 短角情事 》 (La Pointe Courte) 1961 《 五點到七點的克萊歐 》 (Cléo de 5 à 7) 1965 《 幸福 》( Le bonheur) 1966(Les créatures)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