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中信:即時刊物:與影展同步的《高雄電影節:影展週報》

小誌編輯(3/13)
鄭中信:即時刊物:與影展同步的《高雄電影節:影展週報》

即時訊息的核心功能,是在建立認同。基本上,對於短效性的活動來說,所謂的即時,並無法對活動帶來什麼具體的效益。因為訊息的撰稿、編輯、發佈,到讀者接收、閱讀,然後移動至活動現場,在一來一往之間,活動也即將接近尾聲。因此,末尾才進入現場的人,難以獲得共鳴。反倒是已經參與的人,可以透過即時資訊,增加對於活動的認識,建立自身與活動之間的關係,堆疊經驗與記憶,提升再次參與的意願。因此,即時訊息的發布,與其說是吸引新的參與者,倒不如說是,建立現有的參與者的認同。

高雄電影節(Kaohsiung Film Festival)於2001年創辦,由原本的一週的規模,到2008年之後,拓展成為兩週的規模,與金馬影展、台北電影節並列為台灣三大影展。尤其,在2011年高雄電影節推出短片競賽,業已成為高雄電影節的特色。短片競賽的設計,間接讓促短片評論的發展,參賽者與觀影者無不關注評論內容,試圖掌握年度風向,讓文字的展演,也躍入影像的舞台,成為不得不閱讀的對象。

文字或是影像訊息的參與無所不在,在影展舉辦之前,以及活動進行期間,高雄電影館(於2002年成立)有影展、導演、電影的介紹。於影展期間,影展策劃單位,會邀請策展人、影評人、導演、影片評審撰寫文章,同步在網路與紙本發布訊息,讓讀者(觀眾)在參與之餘,可以更加貼近影展主題。就活動的宣傳效力,或是建立讀者的凝聚力、認同感而言,諸如邀稿撰寫開幕片、閉幕片的影評,針對長片、短片兩種類別的電影,或是特定導演的系列作品,以及不同主題的電影,進行有系統的介紹,增加影展的熱潮。週報的發行,或是網路平台同步刊登相關的報導,都成為影展重要的環節。讓觀眾所回憶的,不單純是電影內容,也記憶著活動的參與經驗,期待下一次的影展。

高雄電影節官方網頁:https://www.kff.tw/#

#在地方人文空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法]安妮·華達(1928-2019)

 [法]安妮·華達(1928-2019) 1954 《 短角情事 》 (La Pointe Courte) 1961 《 五點到七點的克萊歐 》 (Cléo de 5 à 7) 1965 《 幸福 》( Le bonheur) 1966(Les créatures)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