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方人文空間《在地方好》第十四期「改變中的傳統」

在地方人文空間《在地方好》第十四期「改變中的傳統」(2019/07/06, No.14)



















消失的煙火激情:關於埔里的《媽祖繞境》

鄭中信(在地方人文空間負責人)/撰文

轉變總是在細微處醞釀,微弱的漣漪,會在逐步覺醒的意識下,成為推進的動能。在微乎其微、近乎看不見的狀態中,影像工作者始終努力的觀看,不僅思考何謂觀看,思考影像的位置,也思考紀錄與介入的方式。但是,在現實的行動中,影像幾乎位處於間接參與的角色,以發生做為前提,紀錄所謂的當下。

關於埔里「馬祖繞境」的溫柔革命,感觸十分深刻。不同於台灣的普遍習慣,一般在農曆三月舉辦的媽祖繞境活動,埔里鎮因為過往「迎媽祖」、「踩水路」的傳統,是在農曆九月進行。在活動期間,虔誠的信徒普遍會燃燒大量的金紙、金香,各個宮廟為了共襄盛舉,也會燃放巨量的煙火、鞭炮,以壯大活動的聲勢。這種煙霧瀰漫的樣貌,成為道教宗教節慶的特徵,彷彿不夠熱鬧,便表示誠意不足。從2017年開始,埔里的宗教節慶開始有些轉變。幾位家庭主婦因為關心日趨嚴重的空氣污染問題,在2014年於FB成立「埔里PM2.5空污減量自救會」粉絲專頁開始,自行影印宣導DM,與鎮內國中小的老師、校長們溝通,將空污議題導入教學,並且訓練學生觀察細懸浮微粒(PM2.5,PM10)的數值變化,每日在學校中庭懸掛空污旗,藉以警醒空污的嚴重性。2015年,埔里PM2.5空污減量自救會在「讓路自由、暢快呼吸」做為訴求的「埔里無車日」中,以「PM2.5埔里街頭偶巷劇」的行動劇場中展露力量。不只協助人員聯繫、劇本發想、杖頭偶製作,活動當天還參與劇場、發送傳單,成功號招民眾參與。

自救會的柔性革命,讓埔里的廟宇也關注空污議題。於2017年三月響應全台灣媽祖繞境的活動中,恆吉宮(南興街)開始宣導炮竹減量,在經過宮廟的敬拜儀式之外,沿路盡可能不燃放鞭炮。天后宮(房里里)甚至發起電子炮活動,透過預先錄製的炮竹聲,以巨型喇叭放送,製造活動聲勢。在宗教節慶中導入環境教育,為埔里鎮九月的喧囂做準備。

看不見煙霧的活動,減少了亢奮的激情,反而讓參與者的樣貌更加鮮明,注入更多的溫馨。這本攝影作品集,即是在參與式的觀看中,紀錄轉變中的埔里。


評《媽祖繞境》

吳熙吉(藝術家)/撰文。2018/02/23於宜蘭

民俗宗教一直是台灣每個鄉鎮地方重要的活動之一,也是許多創作人養分的來源。在迎媽祖的活動過程中,可看到許多虔誠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伴隨著媽祖婆繞境巡視,從起轎到回鑾,每一個儀式、每一個敬拜,到每一張虔誠快樂的臉龐,都散發著讓人想記錄當下的感動體驗。攝影在這類型的活動中,是少數較容易快速留取影像畫面的方法,也因21世紀影像紀錄技術大大的向前跨躍,讓人更方便使用,也讓攝影的活動人口迅速增加,相對也讓攝影的呈現更加多元。而精彩的攝影美感,及快速敏銳的觀察能力,都是需要長時間的培養和養分的沁潤。

宗教民俗活動攝影不離紀錄的主軸性,當然需要美感來加強其畫面的結構張力。在繞境過程中,觀察敏銳度和美感,是攝影人的主要支撐點,在這不斷移動的行程中,發掘那一幕幕的感動。信徒的每個表情,都和誠心恭敬離不開關係,而神像、神職人員,及信眾會有許許多多的心靈互動轉換成畫面,也是許多攝影人夢寐以求可遇不可求的精彩影像,這也是攝影人願意一路辛苦跟隨繞境的原因。

而攝影除了根本的紀錄功能外,相機後的那顆大腦才是重點中的重點。一件感人虔誠的攝影作品,是需要熟練並快速取決美感的決定能力。稍縱即逝是這類活動攝影的特性,因此,美感的培育,攝影器材的熟練度,都需要在平時中不斷嘗試與發想。媽祖繞境長龍的隊伍中,有著許多來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善男信女,但都秉持著一樣的誠心,而如何呈現這一份誠心與感動在攝影作品中,只有放下功利攝影的習慣,才比較有機會拍出心中的虔誠與感動。


與談《在地方•媽祖繞境》

陳志昌(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博士候選人) /撰文2018/02/07於台南

在傳統社會生活中,休假日數量比起現代要少上許多,所以當有休假遇上節慶時,尤其是遇上信仰神誕吉慶,常是盛大而熱烈地慶祝。相傳清光緒年間發生旱災,經由媽祖神授導引居民至東螺水源,發現豐沛山泉,居民自此每年的農曆9月都會迎媽祖繞境祈福盛大慶祝。既是地方盛會,自然是居民經濟及信仰力量的展現,透過文獻也可以看到不同時代居民參與型態的轉變。從日治《臺灣日日新報》由埔里街上的實業協會支持出三陣金獅陣參與盛會,到戰後隨著七0年代經濟起飛,各種戲演盛行而有「大埔城九月戲」俗諺,並搭配不等量的鞭炮及金紙錢燃燒的文化表現。

鞭炮及金紙錢是種文化行為,適量自是燃火文化之展現。日治時期或中華民國戒嚴時期都曾以社會治安、戰爭配置、樽節經濟等不等理由來管控或禁止。近年來環境議題漸受重視,新的禁止包裝是「環保科學」,表現以科學環保議題來審視文化。知識分子以環保科學觀來審視常民信仰,提出燃燒香柱、鞭炮、金銀紙的懸浮微粒數據過標準,卻忘了家中母親每日使用廚房的懸浮微粒數據也超標,更甚者是眼不見生產超高量廢氣及懸浮微粒的火力發電廠或各類工廠。根據環保署的統計資料,pm2.5的最大來源是營建及道路揚塵,其次是工業與車輛排放,焚香燒金等民間信仰行為並非主要汙染源。香柱、鞭炮、金銀紙燃燒確實需要減量,但不該是以變動的短暫科學研究來評斷文化行為,文化活動需要的是理解、修正及轉化。環保科學應著力恢復自然材質或揮發物減量的鞭炮來取代大量便宜的工業化塑膠鞭炮或金銀紙,並搭配減量,而非汙名化信仰行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法]安妮·華達(1928-2019)

 [法]安妮·華達(1928-2019) 1954 《 短角情事 》 (La Pointe Courte) 1961 《 五點到七點的克萊歐 》 (Cléo de 5 à 7) 1965 《 幸福 》( Le bonheur) 1966(Les créatures)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