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彥廷:當這個城市不再需要書店

星期三人文講堂(5/2)

林彥廷:當這個城市不再需要書店(鄭中信筆記)
---------------------------
因為操作幾年的社會參與活動,很習慣人數只有一兩人,或是完全沒有人的狀況。這種聽眾缺席的氛圍,如果彼此可以成功轉化困窘與尷尬,反而可以卸除主辦人、演講者的壓力,而有深刻的對話。

或許是出於好奇,或許也是不理解, 紅氣球書屋 Le BallonRouge 反而率先詢問 在地方人文飲食館 的「定位」是什麼?而在地方的回應是,最核心的概念是經營人文空間,但是現階段台灣人文空間的經營,並無法自主營運,必須透過其他比較能夠獲得利潤的產業,以產業的盈收,支持人文空間的運作,而在地方選擇的是餐飲。另外,還有三個層面的思考,第一個層面是,在地方不考慮觀光產業,認為在地人文空間的運作,應當由在地居民的支持,才有可能長長久久,所以一開始便不打算選擇老屋,餐飲簡單家常,單價屬於中低價位,食物以當地、當令為主。第二個層面是,為了發現地方特色,建立地方自信,期望串連有志於文化經營的朋友,講師的邀請以在南部地區活動的朋友為主(這兩個層面的選擇,當然也有經費的考量)。第三個層面則是,為了避免競爭的壓力,順利進行對話,共構文化生活圈的想像,選擇餐飲(非人文空間)做為主營業項目,比較可以卸除疙瘩,方便傳遞理念。

在地方對於紅氣球的讀書會充滿好奇,不僅參與人數眾多,選書也很專業,因此提問,那是一個怎麼樣的讀書會,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參與?紅氣球很謙虛的重新釐清名稱,認為「讀書會」的壓力太大,以「分享會」的名稱比較輕鬆,也比較接近實際狀況。第一場讀書分享會的選書是「地方創生:小型城鎮、商店街、返鄉青年的創業10鐵則」,人數超乎預期,也獲得很好的迴響。大概是當時恆春大街因為商品單價高、品質低的新聞,吵得沸沸揚揚,導致觀光人數驟減,地方創生成為許多關心恆春發展的業者、民眾所討論的問題。後來,紅氣球陸續以創生為題,邀請講者分享經驗,諸如街道闖關遊戲、地方影展的想像……等,都獲得好評。後來還以「launch(發射)」為活動名稱,邀請10位講者,以20張照片,每張照片20秒的形式,在短短400秒內(不到7分鐘),講述各自的心得、計畫、成果,那個場次的參與人數超過80人,也完全超乎預期。高密度的分享,讓紅氣球嚴然成為交流平台,已經有業者或民眾,陸續在會後進行串聯與合作。

因為關心恆春產業的發展,紅氣球曾在4/20, 21舉辦兩場「與食物生產者的對話-台灣版食通信見面會(上、下)」,邀請 台灣版「食通信」 發起人楊燦如,介紹日本版和台灣版「食通信」內容,分享發起的原因。提及日本食通信的概念,是將雜誌與食材(食物)一同宅配給讀者,讓讀者透過閱讀,認識食材(食物)的來源,拉近消費者與生產者之間的距離,在消解陌生感之後,可以持續支持地方農林漁牧的產業。目前台灣已經有「中台灣食通信」、「東台灣食通信」、「雲林食通信」、「旅人食通信(不限定區域)」等四種刊物,期望台灣也可以透過類似的模式運作。現階段民眾可以單純購買台灣版食通信刊物,也可以刊物與食材(食物)同購。紅氣球更期望可以發刊「琅嶠食通信」(琅嶠為恆春古地名),很謙虛的說自己人微言輕,如果有恆春人登高一呼,一定會追隨響應。

今年的「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TIDF」,將在5月4日到13日進行系列播映,紅氣球書屋是活動手冊、電影票卷的索取點之一,這次交換講座活動,紅氣球將此作為伴手禮,贈送給在地方人文飲食館,在地方則是回贈「映畫埔里」戲院調查刊物,以及在地方的店刊「月訊(2018年4月,創刊號)」。另外, 國家電影中心 Taiwan Film Institute 在四月期間,在台灣北中南地區,分別舉辦了「台灣電影聚落串連行動」說明會,紅氣球與在地方英雄所見略同,各自報名了中區、南區的工作坊,也因為這次的對話,思考電影活動串連的可能性,很期待後續的發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法]安妮·華達(1928-2019)

 [法]安妮·華達(1928-2019) 1954 《 短角情事 》 (La Pointe Courte) 1961 《 五點到七點的克萊歐 》 (Cléo de 5 à 7) 1965 《 幸福 》( Le bonheur) 1966(Les créatures)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