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禀荃:從屏東出發認識台灣高山(5/9)

 星期三人文講堂(5/9)
王禀荃:從屏東出發認識台灣高山(鄭中信側記)
—————
星期三人文講堂的活動,繼莊維倢「馬雅探秘~中美洲之行」(4/11)被講者要求,要寫滿滿的筆記之後,也被王稟荃「從屏東出發認識台灣高山」(5/9)點名了,雖說壓力倍增,卻也感受滿滿的鼓舞,原來在地方人文飲食館的活動筆記(心得、側記),朋友們持續有在關注的啊!正好也藉此機會說明,星期三人文講堂的每場講座(店主人自己的講座除外),都會有活動之前的說明,以及活動之後的筆記,每篇字數幾乎都超過一張A4(應該有1000字,算是長文吧!)。至於活動照片,為了不干擾參與者的聆聽,也尊重肖像權,秉持只拍攝講者個人獨照,或者是活動整體概觀的原則,鏡頭不會對著聽眾,只會有背影,或是約略的側面,請各位聽眾放心。(好吧!以上不列入這場講座的筆記,為了不辜負cookie的期待,我從頭開始。 😊)
--------------------
講者cookie(王稟荃)關心台灣的環境教育,覺得生長在台灣這片土地的人,應當要對自己生長的土地,有一定的認識。如此,才會了解環境的變異,才有辦法將關心變成行動,維護文明和自然山林之間的和諧。而cookie切入的方式是認識台灣的山巒,看見從南至北不斷綿延的美景,導引到土地開發的破壞,然後進行反思。

這場活動簡直備足了教具,cookie準備了3D立體台灣地圖、紙本台灣古地圖,在PPT中穿插了等高線地形圖、三角點上的環視圖、平地的山巒全景圖,內容包涵台灣許多的山巒、溪流,有些名稱還有漢名與原住民名稱兩種,甚至還有日本名(例如:井步山,日本名是阿緱富士)。除了自然科學,還旁及人文歷史,交代山林中的族群故事,介紹何英傑(2006)「後山地圖」這本書,以符合史實的角度說明;然後輾轉介紹王家祥(漢人)(1996)「關於拉馬達仙仙與拉荷阿雷」和巴代(卑南族)原住民式的魔幻小說,內容豐富活潑。最後回到了屏東的山巒,介紹北大武山、南大武山、關山、井步山、里龍山的山型,讓大家可以認識可見的天際山線,還開玩笑說要小考(我大概不及格,只記住這幾個)。

在活動中,有位朋友提出了一個有趣的問題「人該如何與山巒產生連結?」,主持人(我)則是以經驗主義的角度,換個方式提問「對於沒有自然經驗的人,如何連結山巒與他個人之間的意義?」現場似乎並未有玩滿的答案,而會後的閒聊中,卻發現我的提問本身,出現了些許謬誤。因為講座過程互動性很高,所以讓人以為聽眾大都具有登山經驗,例如:有朋友轉述了熊鷹的觀察體驗,提及某次看見熊鷹捕捉到猴子,時而在天空中飛翔、時而棲息啄食,整整歷時兩個鐘頭。光是這樣的行為,就讓聆聽者有各式各樣的討論,例如牠是個沒有伴侶的熊鷹,所以沒有停棲的地方;或者,牠是藉由展示獵物,佈達自身的領域和能力;甚至,討論熊鷹將獵物斷頭的行為……。聽到這樣的分享,彷彿也會出現熊鷹飛翔的畫面,或者是一群人熱烈討論的畫面。或者有些聽眾可以進入到cookie的脈絡,理解講述的各個地方,隨著講題四處遊走,結果會後卻得知是位從未登山的朋友……這讓我對自己的問題產生了疑問「如何為自然經驗下定義?」、「所謂的自然經驗,不能來自於生活?不能來自於想像嗎?」反而對於提問「人該如何與山巒產生連結?」的人更感到興趣,想追問她究竟要問什麼。

至於個人的心得,是對於天際線的認識,抱持著些許的隱憂。在空氣污染日益嚴重的現在,並無法每天看見山巒。因此,對於年輕世代來說,遙遠的山線只是雨天過後的奇景。引導學子認識周邊的山巒,恐怕會是季節限定的教程,而年輕世代需要靠更多的想像,才有可能理解自然是怎麼一回事。環境教育的推動,必須透過全面性的反思,邀請各領域的朋友一同努力,才有可能逐漸變好。很開心cookie最後導引至個人的專業,用醫生的身份談及身體保健,重新與環境連結,在不良的生存環境中,人們必須要花更大的力氣保養自己,進而提及生命教育,思考死亡的問題。最終的連結很直接,也很深刻。

備註:感謝6/6講者 Yen老師之不老師life 的蒞臨,很高興提前碰面了。 😊謝謝楊老師也提供了一篇心得筆記。連結如下:
https://www.facebook.com/e5986/posts/1722664617780264














星期三人文講堂
王禀荃:從屏東出發認識台灣高山
(5/9星期三)晚間19:00-21:00
在地方人文空間(屏東市公園東路29號)
------------------------------
與cookie(王禀荃/餅乾.王)認識,其實是日積月累的,總是會在高屏地區的各種活動中不期而遇,例如近期比較密集的相遇,是在 屏東演藝廳Pingtung Performing Arts Center聆聽李欣芸「心情電影院Cin Cinema」音樂會(2017/11/12),在高雄 三餘書店 TaKaoBooks 舉辦紅鼻子醫生馬照琪「不只是小丑-紅鼻子醫生在醫療照護中的角色扮演」(2017/11/15)、林柏樑攝影師「浮槎散記---40年來台灣的人、偶、事件、運動凝視」分享會(2018/2/24)……。雖然互加好友,也在得知「在地方人文飲食館」開業之後,蒞臨參與 在地方人文飲食館 星期三人文講堂鄭中信「借一面牆說故事」(2018/1/17),但始終沒有機會好好的交流。終於,在 高雄市立美術館「不見不散-林柏樑與「V10視覺藝術群」」藝術對談(2018/3/3)活動之後,有時間坐下來聊天。在閒聊中,很冒然的,邀請了這場「從屏東出發認識台灣高山」講座(2018/5/9)。

邀請的舉措很突然,但cookie很情義相挺的,一口答應邀約。而這次的邀約,曾發生有趣的插曲,讓我更加確定專業和興趣,在心態上的根本差異,也幫助修正了星期三人文講堂的設計。因為重視個人工作職業的關係,大家對於自身的專業知識,總是特別謹慎。在得知cookie是醫師之後,原本以為將健康、醫療做為邀請方向,可以省卻講者準備的時間,不會造成太大的負擔,而實際上獲得的回應卻是:這個題目細節很多、這需要好好花時間準備……。反倒是聊到休閒活動,是以輕鬆的心情,侃侃而談的分享各種經驗。cookie提到大學生活熱愛登山,喜歡自然生態,以及自然環境中的人文活動與歷史,總是可以在前往登山口的交通車上,向夥伴介紹所見所聞,到現在依然會四處踏青,揪好友們爬山,在FB私密社團「餅乾王”踏青、散步”團」常有不定期活動。所以,分享會就這樣,以「登山」做為主題設計了。

據消息透露 😊,cookie打算從北大武山談起,北大武山是排灣族、魯凱族的聖山,本身便很具人文歷史。登山者總會在高山三角點,眺望綿延的山巒,藉此認識群山和環境,等高線式的環視很自然科學。究竟cookie會帶來什麼樣的講座呢?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75838120436738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法]安妮·華達(1928-2019)

 [法]安妮·華達(1928-2019) 1954 《 短角情事 》 (La Pointe Courte) 1961 《 五點到七點的克萊歐 》 (Cléo de 5 à 7) 1965 《 幸福 》( Le bonheur) 1966(Les créatures)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