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稟荃:自辦在宅沙龍:高齡多重用藥與健康指導(8/29)

星期三人文講堂(8/29)

因為時間有限,而老化的保健知識細節很多,醫師王稟荃以觀念建立的方式,試圖為聽眾建構基本概念。大致來說,各個器官大約在20歲到30歲以後,便開始出現退化的現象,男性大約在40歲以後、女性大約在50歲以後,陸續出現慢性病。因為器官退化是必然的現象,做好預防保健、健康諮詢,適度使用預防性藥物,可以讓老年的生活更有品質。因爲年齡增長、器官退化、基因徵性無法避免,生活環境與生活型態的選擇,是重要的可控制因素。(意思就是要正常作息,然後,還要關心環境議題,不要變成待宰羔羊。)

預防保健的措施,可以用定期健康檢查的方式,了解身體的變化。一般來說,不論是健保或是自費,健康檢查的範疇,不外乎心血管、癌症兩大區塊。台灣目前有依據年齡別,提供不同頻率的免費健檢服務(例如65歲以上,每年可以健康檢查一次),但是使用率僅僅30%,凸顯民眾普遍缺乏健康的危機意識。

其中,特別提及癌症問題。癌症並沒有簡單的篩檢工具,最常聽到的「腫瘤指標」僅是參考數值,指標必須要有長時間的參考對照,有系統的監測追蹤,才能夠判斷身體是否異常,並非用於診斷用途。正因為身體的變化,必須要有長期的資料,找尋信任的、固定的醫師,為民眾建立完整的、長期的檢測資料,是必要的。至於,固定的醫師究竟是何種科別,並不需要限定,因為每個人門診的原因不同,進路自然不同。另外,稟荃特別提到,醫生如果有足夠的時間,讓民眾描述身體症狀、認知理解、生活起居,然後再根據個案,進行詳細的衛教,建立保健的概念,可以更有效的避免疾病發生、減緩疾病進程,讓生活更有品質,間接減少醫療資源的使用。但是,因為民眾普遍沒有健檢的習慣,通常都是疾病已經發生,在危急的、焦慮的時刻,只好追求名醫、主任。而名醫病患眾多,礙於效率使然,只能迅速看診,根本沒有時間聆聽病患的描述,也無法給予詳細的衛教。使得民眾的醫療資訊與知識更加貧乏,無法解決困惑。因此,建議並期健檢,並且破除名醫的概念。可以試著找找年輕醫師,或者病患數量較少的醫師看診,往往會有比較多的時間聆聽與衛教。

對於老人的健康問題,細節非常多,稟荃彙整資訊,約略掌握「養肌防老」、「健康飲食」兩大方向。老人會有骨骼酥鬆的問題,讓肌肉維持強度,可以減少骨骼的負擔,也可以增加運動、外出的意願,反轉回來維持肌肉強度、增加日照時間(有助於維生素D的形成與攝取),形成良性循環。一但進入惡性循環,肌肉強度不足,減少運動意願、減少外出(日照),酥鬆的骨骼沒有其他組織分擔壓力,身體狀況會越來越糟。另外,特別建議處理老人牙齒問題。牙齒涉及咀嚼功能,間接影響飲食意願、食物種類。因為,長期食用流質食物的結果,種類只會越來越窄化,減少纖維素、肉類攝取。營養逐漸不均衡,容易加速退化。稟荃連帶提及時下流行的保健食品,並無實證數據,心裡安慰較多,並非必要。維持飲食均衡,比較實際。

最後,依然強調固定醫師(家庭醫師)診療的問題。因為醫療分科越來越多,各科醫師著重於各自的專門領域,在有限診療時間的壓迫下,大致只會關注特定器官。另外,目前民眾用藥資料,系統並不會表列所有用藥清單,而是分散在各科門診紀錄中(我初步推測,是資料庫功能設定的問題。既然健保卡有登錄資料,醫師也有閱讀權限,為甚麼不用清單的方式顯示啊?!)。醫師如果沒有逐一點選,不會知道民眾在其他門診獲得什麼樣的藥物,以至於可能會開出拮抗的藥物。醫療片段化的結果,使得民眾在完成各科檢查之後,獲得各科詳細的檢查數據與資料,卻無法判讀身體究竟狀況如何,無法得知用藥是否拮抗。因此,有位瞭解民眾家庭病史、掌握民眾身體變化的醫師,便相對重要,較能適時提供醫療需求。

對於「失智症」的名稱,稟荃認為應當翻譯為「認知障礙症(認知症、Dementia)」。大腦也會退化,高齡者無法處理巔峰狀態下的複雜資訊,是自然的事。換句話說,記憶、認知的退化是種必然,將這種功能退化形容成「失智」,難免有污名化的狀況,讓人排斥處理認知退化的問題。































星期三人文講堂(8/29)

台灣資深體育主播傅達仁,在今年(2018)瑞士時間6月7日,藉由Dignitas(尊嚴)機構的協助,執行安樂死(陪伴性自殺(accompanied suicide))的時候,便有關注生命議題的朋友提出,星期三人文講堂是否可以安排安樂死,或是生死的講題。我很直覺的回應,對於有生死離別經驗的朋友們來說,談論生死的問題,可能會碰觸到心裡最深刻的層面。每種別離都是獨一無二,很難用感同身受來安撫,不知道如何處理活動中突發的心理觸碰。但是,會試著安排相關的議題,間接討論健康、家庭、醫療與生死。

回想自身的經驗,自從2011年父親罹癌死去,緊接著2013祖母罹癌過世之後,彷彿開啟了生死課題的大門,都還沒四十歲,每年大概會收到三封到五封親人、同學、朋友的訃文。別離快速的席捲,自己的生命好像也隨著變得稀薄。因為有過照顧家人的經驗,經歷了身體不適、送醫檢查、確診、治療、死亡、喪葬等等過程,就病患、自己、親屬、醫護人員、朋友、殯葬業者的各種態度,大概整理了幾個討論的方向。於是,陸續與曾在「安寧病房」服務的社工朋友與心理醫師,以及推廣「在宅沙龍」的醫師朋友,規劃幾場講座。

這場由王稟荃(東港安泰醫院家醫科住院醫師)主講,規劃「自辦在宅沙龍:高齡多重用藥與健康指導」講題,便是第一場講座。朝向照護心裡、病患用藥兩個方向討論。高齡者因為身體機能慢慢衰退,各種慢性病隨之發生,用藥也變得多重、複雜,如果病患是在同個醫院看病取藥,在有詳細而完整的病歷資料下,各科醫生可以得知用藥狀況,選擇不具拮抗作用的藥物。如果病患是在不同醫院,掛不同門診,各科醫生無法得知病患的用藥狀況,難免會開出相抵、相抗的藥物,導致無效用藥,徒增身體負擔。因此,高齡者多重用藥成為重要的問題。另外,照護者也具有主體性,是直接面對病患身心狀況、醫療狀況的人。除了自身的身心承受極大的壓力之外,有時還必須承受他者(家族、鄰居……)的眼光,有額外的心裡負擔。在宅沙龍的推動,便是以照護者做為主要對象,透過定期聚會的形式,交換經驗、學習知識、紓解壓力,間接維持或提升照護的品質。這是難得的複合式講座,涵蓋了照護議題、高齡議題、用藥議題,可以提供實用的參考意見。

提供小小的個人建議,意外總是突如其來、措手不及,如果平時累積各類知識,可以讓自己比較從容的面對問題。

(備註:參與者可以攜帶家裡正在使用的藥袋,王禀荃醫師可以針對家庭個案,現場解說用藥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法]安妮·華達(1928-2019)

 [法]安妮·華達(1928-2019) 1954 《 短角情事 》 (La Pointe Courte) 1961 《 五點到七點的克萊歐 》 (Cléo de 5 à 7) 1965 《 幸福 》( Le bonheur) 1966(Les créatures)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