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中信:究竟誰在說話?跟誰說話?(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on Children(之三)茉莉的最後一天)
(刊登於《風傳媒》(2018-09-03) [《茉莉的最後一天》拍出虎媽的悔淚!導演精心設計這些畫面,道出親情間最虐心的自白]。鄭中信/撰文 )
(刊登於在地方人文空間《在地方好》第十五期「家庭劇場」(2019/07/13, No.15))
陳慧翎(Chen Weiling)所導的「茉莉的最後一天」,以監視畫面做為開場,在日常生活起居、外在行為中無可逃避的監控下,鋪陳記憶的讀取,締造鋪天蓋地的驚駭窺視。這種難以遁逃的情境,讓觀看電視劇的讀者,也成為監控的眼睛,一起進入窺視的世界。只是,讀者的位置,果真是安全的他者,抑或是,如同劇中的母親( 尹馨),在觀看的歷程中,逐步將目光朝向自己,挖掘自身的內心!?
劇中大量利用臉部特寫,這種諸如SK2廣告演員向讀者說「你可以再靠近一點」的畫面,現代的閱聽者大致耳熟能詳。但是,劇中人凝視鏡頭,並且向鏡頭說話的畫面,卻出現得非常晚,出現在法國電影新浪潮,英格瑪.伯格曼(1953)《不良少女莫妮卡》(Summer with Monika)、尚盧·高達(1960)《斷了氣》(法語:À bout de soufflé)的電影,才首次出現。其中,高達《斷了氣》倍受批判,飾演偷車賊,遭受警方通緝的主角,一邊開著贓車,一邊以放蕩不羈的態度向鏡頭說話,曾引起軒然大坡。這顆鏡頭飽受當時影評批判,認為鏡頭的不當使用,是對讀者的不尊重。就讀者是絕對主體的角度來看,導演進入作品,透過演員的臉龐,向讀者對話,構成的不協調感,確實讓不習慣區隔文本與閱讀差異的讀者,感到不自在,促成對鏡頭,乃至於對劇情的排斥。尤其,當展示臉龐的角色,或是劇情內容,容易造成對號入座的狀況時,相對的不舒適感,更會被強化。
陳慧翎在「茉莉的最後一天」中,分別利用面向子女的優雅臉龐,不斷輸出成績與成就的重要、體恤母親的犧牲、在意他人眼光的價值,在近乎背光的光明場景,在薄紗飄蕩服飾中,揭示對於子女的要求;利用面向警員的變形臉龐,陳述探詢的足跡,闡釋悔恨,在黑暗佈景的偵訊室中,在聚光燈的照射下懺悔。試問,面向鏡頭的臉龐,究竟在對誰說話?(對子女茉莉?對偵訊室的警員?對自己?還是對讀者?)或者說,是誰在說話?(是演員尹馨?是導演陳慧翎?是另種社會價值?)讀者如何認知這系列的鏡頭?這樣的鏡頭,是不是讓眾多讀者們不舒適的原因?
另外,臉部特寫的扭曲變形,本身是種暴力的展現。在拍攝的技術層面上,唯有將鏡頭逼近被攝者(演員),以巨大的玻璃鏡像貼近對象,才能造成扭曲變形的效果。劇場工業的技術暴力,正好與劇情中的價值暴力吻合,是否也是促成讀者不自在的原因?導演陳慧翎並非站在劇場之外,拍戲、看戲,有許多深刻的思考,想要與讀者進行對話。
@本文已經刊登於「風傳媒」
《茉莉的最後一天》拍出虎媽的悔淚!導演精心設計這些畫面,道出親情間最虐心的自白
(鄭中信  2018-09-03)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因為機緣而參與,因為參與而圈粉
因為機緣而參與,因為參與而圈粉 我是高雄第一社區大學的講師,第一社大為了推廣文學閱讀,與高雄文學館連結,借用文學館二樓閱讀空間,開設我的「給自己的閱讀筆記」,以及邱瓊慧老師「閱讀經典文學」兩門課程。在空間地利之便,有機會結識館內同仁。因為「閱讀筆記」的課程策略,以九週次的時間,精...
 
- 
音像星期五之音樂聚落:特別邀稿 ----------------------- 當搖滾成為參與歷史的方式:談ChthoniC閃靈樂團〈鎮魂醒靈寺〉 鄭凱謙/撰稿 ChthoniC閃靈樂團( CHTHONIC 閃靈),其團名ChthoniC為希臘文,為眾鬼神聚...
- 
高美講堂:《身體與文化》高美館跨域藝術系列講座(107.8.12) 講題:西方藝術史中的人體意識與其再現(鄭中信筆記) 講者:陳貺怡(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系教授) 遲到了一個小時,依然決定買票進場。雖然僅僅聽後面的一小時,依然精彩,收穫滿滿。所以,只有後半場的筆記。 窗戶說...
- 
星期三人文講堂(7/25) 葉慶元( 鄉民的力量-屏東縣愛鄉協會):滄海桑田,十三年來的屏東眷村變遷紀實(鄭中信側記) 做為空軍第二代的葉慶元,從小便在眷村成長,所以由父親年親時期的照片出發,再搭配自身的生命歷程,探詢屏東眷村的故事,兼具歷史感與個人經驗的分享,感染力道非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