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中信:魚得水逝,而相忘乎水~與生活時事同步的《空氣》

小誌編輯+星期三人文講堂(3/20)
魚得水逝,而相忘乎水~與生活時事同步的《空氣》

關於《空氣》成立,其來有自。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因教學卓越計畫,成立「水沙連行動辦公室」,發行《水沙連電子報》。在教卓計畫結束之後,電子報社群依然自主營運。後來,在無邊界大學計畫期間,成為《R立方電子報》創刊的重要助力。因為《R立方電子報》焦點放在青年返鄉、創新教學兩大主題,內容相對較為縮限。因而另外再創一份小報《空氣》,以自行採訪寫作或是邀稿的方式,不定期發刊,即時反應校園、地方、社會議題。組織成員的數量,隨著不同時期增減,在《空氣》創刊期間,達到高峰,還曾經有過另闢文學性報刊、攝影性報刊的討論。

《空氣》的名稱發想,來自莊子寓言「魚得水逝,而相忘乎水」。發刊詞提到,生活周遭「無時無刻都有各式各樣的議題在發生」,但是習以為常的人們視而不見,就像是「無時無刻都呼吸著「空氣」的人們,由於總是將其視之平常」。因此《空氣》緊密與生活連結,從宿舍生活管理,談論居住隱私的問題;從前科與人格,討論候選人參選資格的問題;談駕訓班的選擇,到駕駛方式與考照心得;邀請同學分享最難忘的課程經驗,以及自己對於學習環境的想像;邀請校友談職涯規劃、選擇,與就業心得;邀請校園音樂社團,聊畢業歌曲的詞曲創作概念;談空汙現象,討論採取行動的方式:訪談蒞臨校園的講者,如游錫坤、林生祥……等人;由野生動物被流浪狗咬死的議題出發,討論野生動物、流量動物的定義,以及保育與收容的問題……

報刊派送到校園內各系所辦公室、圖書館、學生宿舍,也放置在埔里鎮上的民宿、書店、麵店、宿舍,試圖拓張更多的閱讀受眾。某些議題還有不同觀點的投書,與編輯部的文章進行對話,成功活絡討論氣氛。歷經將近兩年的運作,《空氣》輾轉培育不少的採編人才。

後來,因為《R立方電子報》改變營運方式,發行紙本刊物《百鄉果》。原《空氣》成員陸續轉換重心,重新回到創新教學、青年返鄉的採訪系統中,協助紀錄「R立方學堂」的講座、走讀、研討活動,持續發現並記錄創新教學的課程;積極隨行紀錄各類創創業工作坊,為活動留下珍貴紀錄。

《空氣》連結網址:https://kuuki-yomu.blogspot.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法]安妮·華達(1928-2019)

 [法]安妮·華達(1928-2019) 1954 《 短角情事 》 (La Pointe Courte) 1961 《 五點到七點的克萊歐 》 (Cléo de 5 à 7) 1965 《 幸福 》( Le bonheur) 1966(Les créatures)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