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慶元:滄海桑田,十三年來的屏東眷村變遷紀實(7/25)

星期三人文講堂(7/25)
葉慶元( 鄉民的力量-屏東縣愛鄉協會):滄海桑田,十三年來的屏東眷村變遷紀實(鄭中信側記)

做為空軍第二代的葉慶元,從小便在眷村成長,所以由父親年親時期的照片出發,再搭配自身的生命歷程,探詢屏東眷村的故事,兼具歷史感與個人經驗的分享,感染力道非常渾厚,而且餘韻深長。慶元講座運用大量空照圖、建物圖片輔助說明,提到屏東空軍的發展,可以分成幾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警察航空班時期(1919-1927),這個時期的空軍基地與糖廠、中山公園,被放入日本繪葉書中,被譽為屏東三大著名景點。根據曾令毅(2008)碩士論文的研究,這時期的航空技術,主要從法國引進。會後提問到屏東空軍眷村的獨特性是什麼?慶元便以第一時期的架構做為回應,認為屏東空軍基地的興建,不是憑空出現,一直延續現有的設備,逐步規劃的,這個特徵便足以跟台灣其他的空軍基地有所區隔。

第二時期是屏東陸軍飛行第八聯隊時期(1927-1936),這個時期的機場已經擴建,大量引用歷史空照圖,畫出官舍群的位置及其變遷,進行細部的建築介紹,描述空間格局規劃,建築物個獨特部件的功能的雕花裝飾。連帶提到「基因尋根」的詞彙,如果可以搜尋日本灣生的故事(例如:岡崎幸之(父)之子岡崎幸晴(子/灣生)回憶父親的工作),對於架構出當時代的歷史,會很有幫助(滿洲國少年航空兵有300人左右,屏東可以試著找尋、採訪)。因為眷村原居住者,受到拆遷的關係,散佚到各處,難以透過口述,建構時代的記憶,所以會後追問口述歷史採集的問題,有沒有辦法克服?慶元回應是,有些看顧他長大的長者,都跟隨孫立人,經歷許多重要的歷史事件,可以陸續採訪。另外,有部分族群移住到公寓中,可以針對這些人著手,逐步擴大採訪範圍。有位朋友分享了學生時代的經驗,同學之間並不會特別強調族群,如果沒有特別注意,並不會知道同學的身份。有位朋友則是從採訪的角度出發,把慶元(眷村第二代)當成訪談對象,詢問他個人的生活故事。

第三時期是屏東陸軍第三飛行團與航空支廠時期(1936-1937),提到崇蘭陸軍官舍(勝利新村)的增建,並且提到原有眷村的建物,因為安置軍眷的需求,而有分棟、加蓋的規劃。有位在孫立人將軍行館擔任志工的朋友針對時期提問,第二時期與第三時期的軍眷安置空間問題,是否可以截然區隔?慶元的回應是,因為時間很接近,而且某些空間規劃的時間是重疊的,所以無法截然切分,凸顯出人文活動的複雜。我也藉機提問了歷史建物的空間呈現問題,如果屏東眷村歷經了隔間分棟,我們該如何看待建物的保存?應該將隔間拆除,還原空間的本來樣貌?或者是保存隔間分棟的樣子,呈現線性歷史的積累?

在慶元紀實性的影像之後, 顏明邦攝影藝術家則是分享自身的經驗與專業,從高雄紅毛港、大林蒲,到屏東眷村、鐵路地下化的影像紀錄,已經累積非常多的照片。以觀看的方式來說,攝影是種創作敘事,是攝影者對於空間感受的呈現,提出不同的影像思考。關注自然生態議題的 Hopeful Garden 希望之庭的藝術家夫妻的蒞臨,也讓講座變得極為獨特,因為希望之庭的藝術創作,紀錄著即將消失(瀕臨絕種、保育類),或是已經消失的生物(絕種,例如臺灣雲豹),與慶元所談的急需要保存的歷史建物,或已經消失的古蹟,相互呼應。


















星期三人文講堂(7/25)
葉慶元:滄海桑田,十三年來的屏東眷村變遷紀實

空間是記憶的重要載體,凡是有人活動的所在,不論有意或是無意,都會遺留下活動過後的痕跡,成為未來的歷史。不論觀看的角度如何,空間做為歷史的檔案,遺留的數量(多寡)與形式(集中、破碎),也影響著未來對於過去的判讀,不容小覷。臺灣公家單位對於老建築的保存,總是以單點或是線性的方式思考,東邊一棟、西邊一戶、這邊一條街道、那邊一條巷弄的評估,鮮少以整體區域的角度,把聚落、城鎮做為保存的量體。造成歷史空間散落各處,連帶使得歷史記憶也變得破碎不堪,難以系統的描述,不利於歷史的理解。斷裂的記憶,形同解離,難以建構主體,更難以凝聚認同。

眷村文化因時代使然,是一段不可忽視的歷史,但是,眷村對我來說是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我居住在臨海的村莊,位在臨海,更靠近海岸線的沙灘地與防風林地,存在著一條街廓的眷村聚落。在國小的記憶中,居住者的年齡大多中老年,但是聚落的氛圍,與小說、電影或是電視劇所描繪的眷村又有明顯差異,人口數相對稀少,建築也簡單許多。縱使逢年過節,家家戶戶懸掛國旗,也不會有特別熱鬧的感受,更接近於儀式性的舉措。因為鄉鎮、村莊的領域性高,族群之間不太往來,同學們邀約遊戲都在他處,幾乎不會在聚落出入,會路過,但不會特別停留。對於眷村印象,始終只是表象的日常。事隔三十年後,建物有些夷為平地,有些已經改建,老建築全部消失。再加上部分居民搬遷,過節鮮少懸掛國旗,不知道聚落歷史的人,無法判斷居住的族群。

對於區塊性保存歷史建物的想像,始終抱持肯定的態度。擁有足夠的量體,才能協助掌握歷史的整體樣貌。這次邀請的講者葉慶元,是屏東市眷村的第二代子弟,因為發現眷村建物的迅速消失,開始進行系統性的紀錄與保存工作。屏東市眷村有其獨特性,居住的軍種類型,屬於空軍士官兵,迥異於其他眷村區域,擁有不同的文化氛圍,具有獨特的價值。另外,根據他所採集的口述歷史,發現軍事基地、眷村的資源流動,與地方有多面向的連結,例如早期屏東市區街廓,部分餐飲業的食材供應鏈,是從空軍基地取得,間接影響市區的飲食文化。慶元追尋眷村歷史十多年,在這次講座中,定會分享更加細緻的訊息,逐一揭開逝去的過往。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60513716961417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法]安妮·華達(1928-2019)

 [法]安妮·華達(1928-2019) 1954 《 短角情事 》 (La Pointe Courte) 1961 《 五點到七點的克萊歐 》 (Cléo de 5 à 7) 1965 《 幸福 》( Le bonheur) 1966(Les créatures)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