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怡靜:魚音繞樑-戀唸台江(7/20)

音像星期五(7/20, 19:00-21:00)
陳怡靜:魚音繞樑-戀唸台江(鄭中信側記)
(聊得太投入,忘記照相了,只好拍討論的遺跡)

這場活動是我(鄭中信)與陳怡靜( 臻影多媒體事業有限公司)的對話,我以養殖漁業子弟的身份,與紀錄養殖產業的導演陳怡靜合作,共同分享台南(虱目魚苗)與屏東(石斑魚苗)繁殖與養殖產業的狀況。因為大約在2009年前後,曾經邀請好友陳皇儒( Ku Nehc)導演,拍攝家中的一次魚苗買賣,記錄了交易現場的分工與流程,正好與陳怡靜導演的紀錄相互呼應,所以這個場次同時觀賞兩部不同場所、魚種、風格的影片,內容極為精彩。

隨著水產養殖技術的突破,魚苗供應越來越穩定、越來越龐大,單尾魚苗的價格也隨之變得越來越低廉。在過去,魚苗買賣是錙銖必較的一尾一尾數,將整批魚苗全部數完,才算是完成點交。而現在,僅需將魚苗平均分裝到各個一樣大的臉盆(或是水桶),再隨機選擇其中一個(或是數個)容器,以容器中的魚苗數量做為基準,乘上容器的數量,便算是完成魚苗的點交。所以,數魚苗的人僅需一位,便可以完成作業流程。通常選擇較具公信力的人負責,或者只需將數字的累計唸出聲音,便可順利完成。在沒有干擾的狀況下,唸唱不再是必須的事,這種專業技術的消失,是遲早的事。

另外,計算魚苗的時機大致又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一個仔稚魚時期(小魚苗)的交易,通常體型不會超過一寸(3公分),多在繁殖場內交易(室內);一個是寸苗的交易,體型通常在3寸左右(9-10公分),多在成魚成長的泥土池工作(戶外)。隨著體型、場域的不同,個人裝備、計數器材、清點方式也會有差別。雖然計數師傅本身也多半從事養殖漁業,但是,在屏東的石斑魚苗點交的部分,兩個階段的計數人員多半不會重複,而怡靜在台南有不同的觀察。

導演陳怡靜總共採訪15位唸唱的師傅,比原先 台江國家公園所提供的名單還要多,累積豐碩的資料。她將受訪者的資料,繪製成人文地圖,發現,原本計數虱目魚魚苗的師傅,隨著區域產業鏈的連結程度,不論魚苗體型的大小,計數的師傅大致都會參與兩個不同階段的魚苗交易,與屏東有顯著差異。另外,怡靜引用學者的研究,發現唸唱的旋律、節奏,與各地區常民聆聽戲曲、陣頭音樂的休閒活動有關聯性,不同地區的休閒不同,唸唱也會些微差異。唸唱並沒有師承關係,大都是模仿前輩的方式學習,久而久之出現地域性的差異。

怡靜在對談中提到,傳統產業的行話,是需要被保存的。因為,詞彙的創造涉及到前人對於現象的觀察與理解,如果過度使用科學的方式解析,修改詞彙、術語,產業的原初狀態將會消失。這點我也抱持相同的態度,例如:老一輩的漁民會用「三隻翅膀」形容某個階段的石斑魚苗型態,意指魚苗開始長出胸鰭、背鰭階段,因為身體尚未抽長、鱗片尚未長出、色素還未出色,這三個鰭條變得特別明顯,可以透過鰭條的收、張觀察游泳能力,透過鰭條的明顯程度,判斷生長狀況。這個階段,是身體轉變的開始,投餵的餌料生物開始不同,很容易因為環境、食物的變異,出現病徵。因此,鰭條的狀況、樣貌,是判斷魚苗健康的重要指標。但是,現在會以「大胸鰭」科學話語描述這個時期,看似精確,卻又無法描述整體,語意傳遞相對變得複雜。

我始終會向紀錄片工作者提問「為何拍攝紀錄片」,尤其是面對即將消失的對象時,導演究竟是用什麼樣心境、態度看待。怡靜提到,唸唱魚苗的產業必然消失,所以就事件本身,影像真的只是記錄的功能。另外,所謂的傳承不見得是如實模仿,如果被如實的保存,樂見其成。但是,傳統可以被轉化成其他形態,而在生活中延續,所以紀錄片的最末,收錄老師傅在漁業現場,實際操作點魚,唸唱給孩童觀看;音樂家將點魚的旋律改編、填詞、譜曲,以西樂和演唱的方式,紀錄了曾經存在的文化;台語流行歌手( 府城流浪漢 - 謝銘祐)改編成流行歌曲,錄製CD傳唱。展現延續傳統的各種可能性。她自身對於紀錄片的態度,更接近於觀察(或是紀錄)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所以影像會更加強調人的元素,關注日常生活。如實的呼應了紀錄片最末的操作手法,呈現出導演自身對於人際互動與生活的觀察與期待。

















音像星期五(7/20, 19:00-21:00)
陳怡靜( 臻影多媒體事業有限公司):魚音繞樑-戀唸台江

臺灣的水產養殖技術非常發達,不論是草蝦(甲殼類)、九孔(軟體動物),虱目魚、石斑魚、鰻魚(魚類)的技術研發與生產,都在同時期的世界發展中,名列前茅。因為這些物種,屬於高經濟產品,縱使是一尾僅2公分大的種苗,價值可能高達數十元,每次交易以數千、數萬、數十萬尾計算,錙銖必較的精算,是必然的結果。(試想,一尾石斑魚苗50元,一萬尾交易量,就是五十萬元,十萬尾交易量,就是五百萬元。在過去的單價,50元還算是便宜的價格)

買賣種苗又有時間的壓力,種苗從數十噸的水池,集中撈到幾噸水量的桶子中;然後,經過數量計算之後,又要再搬動到卡車的水箱裡;又經過運送中的搖搖晃晃,種苗高密度集中的結果,可能會緊迫或缺氧而死亡;到達目的地之後,雖然空間可以瞬間加大,但是全新的環境,可能又會造成死傷。因此,讓種苗在最短時間,送達目的地,是最快速簡單的操作思維,壓縮最耗時的計算魚苗,是必然的選項。因此,每次買賣魚苗的現場,總會請很多的計量好手,在同一地點、同一時間,計算交易的魚苗數量。

不論買方、賣方都會請計量好手幫忙,為了避免故意多數或少數的狀況發生,數數的同時,要將計量的數字講出來,在旁觀看的人,便可以監督數字是否正確。一旦有一個人開始大聲數數,勢必會對其他的計量者造成干擾,所以每個數數的人,聲音也就越來越大,甚至發展出各自的聲調、節奏,最後成為具有韻律的唱曲。

這篇介紹文並不怕事先破梗,因為真正有趣的,是現場數數的影像和聲音。紀錄片導演陳怡靜受 台江國家公園 委託,至台江地區紀錄數苗的音像紀錄,不僅記錄現場實況,還有專訪內容,累積不少珍貴的影音資料。店主人的好朋友陳皇儒( Ku Nehc),也曾經接受店主人的邀請,到屏東枋寮進行影像紀錄。為了讓與會者可以了解養殖產業的獨特文化,這次音像星期五的活動,會有影片觀賞與映後座談(陳怡靜、鄭中信)。相信一定可以讓大家有所收穫的。

備註:陳皇儒( Ku Nehc)因為罹癌過世,也已經過了好多年。藉此機會,紀念這位朋友(1998陽光之子)。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70713083937496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法]安妮·華達(1928-2019)

 [法]安妮·華達(1928-2019) 1954 《 短角情事 》 (La Pointe Courte) 1961 《 五點到七點的克萊歐 》 (Cléo de 5 à 7) 1965 《 幸福 》( Le bonheur) 1966(Les créatures)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