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中信:文本互涉的劇場(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on Children(之五)必須過動)

鄭中信:文本互涉的劇場(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on Children(之五)必須過動)
(刊登於在地方人文空間《在地方好》第十五期「家庭劇場」(2019/07/13, No.15)

這部「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單元劇,將會是導演陳慧翎( Chen Weiling)的重要作品。
在「必須過動」的單元中,模擬了赫胥黎(1932)《美麗新世界》的背景,以義務教育下的會考成績,區隔生命未來的階級。雌性的子宮是培育胚胎的溫床,並且負起教育職責。劇中以「教育促進階級流動」口號開場,強調工具的職責,以「母職萬歲」的榮耀,建構故事中工具人(媽媽)的制度認同。雄性則是勞動生產者,透過會考的數值,決定生命的去向。在工業科技的架構下,數據是價值的判定標準,並不承認無法量化的個人天賦。

數據與天賦的衝突,是導演陳慧翎貫串五個單元劇的核心軸線,因此提供文本互涉的條件。當劇中人物的成績,遲遲沒有明顯的進展時,家教的角色便會進入到家庭中,例如「貓的孩子」以家法訓斥、「茉莉的最後一天」與「必須過動」的增加上課時間,呈現家長期待、家教姿態、學生反應的風貌。其中,陳慧翎在處理孩子的順從時,都以死亡的意象,象徵絕對的服從。例如羅志葳(貓的孩子)與茉莉(茉莉的最後一天)的跳樓自殺,小偉(媽媽的遙控器)與若傑(必須過動)的車禍身亡,或者是若娃(必須過動)的假裝跳樓,反應順從中的掙扎處境。

對於天賦的詮釋,陳慧翎有點調皮的在「必須過動」中,邀請《他們在畢業的前一天爆炸》(2010, 2017)的導演鄭有傑,擔任撞死「神奇若傑」的貨車司機,安排「會考只有38分,反應沒那麼快好嗎」的台詞,調侃鄭有傑。同樣以少年、青年為主題,思考教育體制對於學生的影響,以及社會體制對於青年價值衝擊的《他們在畢業的前一天爆炸》,有其深刻的闡釋。不禁讓人懷疑,面對著棘手的議題,陳慧翎對鄭有傑開的玩笑,是否也是對於自身的嘲弄。
而且,玩笑不止於此,在若娃進入宛若森林學校的場景中,看見各類學校不承認的天賦展現時,導演安排了「媽媽的遙控器」兩小無猜的繪畫場景,歡樂的在畫布前塗鴉,宛若實現了不能實現的願望。在「孔雀」中與魔神交換天賦的兩位女同學,竟然一邊餵食圈養的公雞,一邊模仿公雞振翅的樣子,無視劇場原來的設計,將神魔的化身,視為玩樂的對象。還讓兩位女同學在森林中拔草,吃食薄荷葉,將原本吃食昆蟲、青蛙的驚悚,轉換為愉悅的探險。讓人思索著,陳慧翎究竟如何看待劇情內容(自己的作品)?

對於肖像的處理,陳慧翎善用凝視鏡頭的畫面,既是邀請,也是質問,逼迫讀者回應劇情,回應導演的提問。陳慧翎以堅定的神情,處理 葉全真 Elsie Yeh的臉部特寫,宣示天賦母職的不可撼動(必須過動);以懺悔處理 尹馨的臉部特寫,表述痛失子女的悔恨(茉莉的最後一天)。值得提出的是,葉全真秉持全心全意的愛,迎接第三個生命到來,畫面最終所站立的陽台,正是茉莉跳樓的所在。在逆光的透明窗簾下,仿若隱喻即將到來的新生,也將如已經死去的若傑、若娃一般若既若離,在「謝謝」中迎向死亡。關於新生與死亡的對話,尹馨則是再次輸入關鍵字「茉莉的最後一天」,回顧茉莉的死亡瞬間做為結束,而導演在劇中人回顧死亡的過程中,放入嬰兒出生,剪斷臍帶的畫面。斷電下的黑暗與備用光源的啟動,猶如在死亡中,觀看生命的期待,最後在鬼魂與幻覺交錯的「謝謝」、「對不起」話語中擁抱,和解無法挽回的結束。

第五單元「必須過動」中,錯落夾雜的重複著前面四個單元的內容、演員、場景,讓最後的單元故事,集合作品的大成。足見導演陳慧翎的編導功力,進入到更高的層次。(關於預告片故意製造話題,強調對立的內容,層次相對平淡膚淺,與劇情內容所欲傳遞的價值相差甚遠,令人懷疑,果真是導演剪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法]安妮·華達(1928-2019)

 [法]安妮·華達(1928-2019) 1954 《 短角情事 》 (La Pointe Courte) 1961 《 五點到七點的克萊歐 》 (Cléo de 5 à 7) 1965 《 幸福 》( Le bonheur) 1966(Les créatures)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