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方人文空間《在地方好》第二十期「參與和回饋」

在地方人文空間《在地方好》第二十期「參與和回饋」(2019/08/17, No.20)





















取自於部落,回饋於部落:關於巴清雄社會參與的方式

(鄭中信/撰文)

本文轉載於《魯凱學月報》試刊號(2019/08)
許多年來,原住民族運動倡議取自於部落的成果,應當奠基於倫理與尊重,適度的回饋部落,才能締造永續、共榮的關係。因此,期望落實取之於部落,回饋於部落的理念。

部分研究者,以此為自我的期許,陸續於田野現場,發表研究成果。例如作為頭目(倚岕‧穌隆)之子的泰雅族研究生Lahuy Icyeh(拉互依‧倚岕),在靜宜大學生態學研究所林益仁教授的指導下,便以《是誰在講什麼樣的知識?Smangus部落主體性建構與地方知識實踐》為題,由局內人的角度,討論故鄉司馬庫斯,泰雅族的地方知識,如何處理部落發展、自然保育的關係,於2008年2月24日於司馬庫斯教堂裡發表論文。這篇討論地方知識自主詮釋權的學位論文,搭配回歸田野地的發表,在三位口試教授和部落耆老的詰問下,陸續以泰雅母語應答,完成碩士學位的口試,成為回饋部落的絕佳範例。

在第一篇於田野地發表的碩士論文之後,事隔11年,有了第一篇在田野地發表的博士論文。就讀於國立臺灣大學農藝學研究所博士班的魯凱族Rungudru Pacekele(巴清雄),在郭華仁、林彥蓉、盧道杰等學者的指導下,完成《霧台魯凱族傳統永續農耕制度》著作。在2018年11月於學院中通過學位口試之後,於2019年6月29日,重返故鄉田野地霧台部落活動中心,在指導教授們的見證下,邀請耆老Uselrepe Tarudralumu(杜含笑)、Kui Thevenge(趙武義)與Cugange Kadravadhane(包光輝)進行詰問,全程以魯凱母語應答,通過耆老的認可,完成第二次的學位口試,締造了另一個範例。
關於巴清雄博士論文的源起,與回到部落發表論文的行動,原因其來有自。巴清雄曾經在臺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工作,負責教育推廣。陸續在科博館館內、嘉義、雲林、彰化、南投、苗栗、新竹等地區的國中小學,和全國特殊學校科學教育的推動科學教育。在工作期間,一方面透過教學充實自己,一方面透過體驗活動的設計,嘗試彙整自然科學知識與地方傳統知識。在這段期間,考取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碩士班,在黃世輝、王嵩山的指導下,於2004年,以《霧台魯凱族植物頭飾之研究》為題,完成碩士學位。

論文在分析魯凱族頭飾的文化符碼,如何透過出現額飾、環飾、插飾的物件,表達各種不同層面的榮耀。為了讓魯凱族文化可以被廣泛的認識,在完成論文之後,於科博館策劃「力鼓百合---魯凱族霧台部落植物頭飾特展」。展覽以代表「榮耀」的魯凱詞彙「力鼓」,搭配代表榮耀的植物「百合」,作為核心價值,結合展示、說明,將論文內容具體呈現,以正式策展的形式,回饋魯凱族人。在2006年3月15日於科博館開幕,特別邀請受訪的耆老蒞臨現場,以慎重的態度,回饋地方耆老。而這項策展,又以巡迴的方式,陸續於臺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業陳列館、原住民文化園區展示,最後於在12月9日,回到霧台部落展覽,完成另種形式的回饋行動。
  
巴清雄碩士論文的歷程,開啟了日後魯凱族植物的研究。在巴清雄考取臺大農藝學博士班後,隨同指導教授郭華仁,一同為臺灣小米復育而努力。郭華仁認為小米是適應環境的物種,因此才會成為過去傳統部落的主食。面對當前極端氣候,小米的復育,或許可以協助部落,因應諸如2009年莫拉克風災的環境災難,解決糧食的問題。但是,部落在農耕物種的改變下,留存的小米品種有限。

後來得知,曾經有美國研究學者,在1977年,到臺灣南投縣信義鄉布農族之東埔、望美、人和部落;仁愛鄉泰雅族之力行部落;台東縣海瑞鄉布農族之利稻、霧鹿部落;蘭嶼鄉達悟族之漁人部落;達仁鄉、大武鄉排灣族之土板、大鳥、大竹部落;卑南鄉魯凱族之大南部落;屏東縣霧台鄉魯凱族之阿禮部落,共5族12部落,採集小米品種,並將種子典藏於「美國國家植物種原庫」。在郭華仁積極申請斡旋下,這批種子得以在2011年1月6日寄送至臺大農藝學系,於1月10日舉辦開封儀式,由魯凱族耆老杜明昌作為代表,打開封印。巴清雄擔任遞送種子的使命,在社會實踐的理念下,積極參與復育的工作,也為博士論文打下基礎。
巴清雄的故鄉霧台部落,也參與了復育計畫。因而依循耕作的機會,調查了霧台部落魯凱族傳統農耕混作栽培,維持作物多樣性的系統,並且由社會文化與經濟產業的發展脈絡,省思當代農業耕作與經營策略,進而思考產業發展的意義,以及因應氣候變遷的問題。因此,關於博士論文《霧台魯凱族傳統永續農耕制度》的撰述,乃至於回鄉進行第二梯次論文口試的行動,不只是發表研究成果,尋求耆老的認同;不只是感謝族人、榮耀故鄉,還具有反身性的意圖。期望透過傳統技藝的論述與肯定,提供族人對於部落傳統價值與文化的思考,為魯凱文化的延續注入能量,讓回饋於部落的行動,擁有更加深層、多面向的意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法]安妮·華達(1928-2019)

 [法]安妮·華達(1928-2019) 1954 《 短角情事 》 (La Pointe Courte) 1961 《 五點到七點的克萊歐 》 (Cléo de 5 à 7) 1965 《 幸福 》( Le bonheur) 1966(Les créatures)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