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方人文空間《在地方好》第二十一期「在動靜之間」

在地方人文空間《在地方好》第二十一期「在動靜之間」(2019/08/24, No.21)



















機械眼中的生活剪影:

談德米特里・卡拉希尼科夫(2016)《真實公路電影》(The Road Movie)

(鄭中信/撰文)

固定不動的行車紀錄器,需要美麗的風景,或是偶發的事件,才能成就精彩的影像。白俄羅斯導演德米特里・卡拉希尼科夫(Dmitrii Kalashnikov),於2016年發表的67分鐘《真實公路電影》(The Road Movie),則是匯集行車記錄器所拍攝,在網路上廣泛流傳的各種偶發事件。內容包含諸如車禍、鬥毆、火災等事故現場,突如其來的逼車與挑釁,蜿蜒崎嶇的路況或是美麗風景,雷電、冰雪、暴雨、水患等奇異的天候景觀,或是趣味互動等等畫面。以獵奇的方式,大量堆疊偶發事件,突破單調的構圖形式,解決分鏡的問題,完成趣味、緊湊的影像拼貼。

此外,還利用了車廂中的淡定、讚嘆、驚訝、驚恐的對話,或是驚聲尖叫、憤怒辱罵等反應,以看不見的室內風景,解決聲音的匱乏。觀眾的視角看似在車廂之中,以實境秀的視覺經驗,與駕駛與乘客看著車窗之外的景物。實際上,卻是抽離於時空之外,無關乎情況危急、驚悚,觀看著聲音與影像的風景。

德米特里・卡拉希尼科夫(2016)《真實公路電影》以趣味橫生的方式,為觀眾形構了俄羅斯的自然景觀、人文風景。另一方面,正因為大部分的影像是公安事件,涉及人身安全,卻也導引出公路電影的存在性疑問,行車記錄器為何普遍出現在生活中?又是何時開始擴散,成為行車必需品?彷彿路口普遍架設監視器的科技當代,並不能保障民眾的安全。民眾必須私設機械,才能擁有保障的詭譎現象,揭示著對公共網絡的不信任。彷彿唯有自身掌握影像所有權、即時性,才能避免公共設施故障的意外,避免公務系統的黑箱作業,或者繁瑣的申請程序。而弔詭的問題是,在真正追究法律責任時,這些私人的影像,不具有優先的公信力,民眾嘗試自主的努力,可能是徒勞無功的掙扎。此外,對於機械的普遍依賴,眼見為憑彷彿必須具備可以不斷重播、可以複製的特質,毫無音像紀錄的事實,仿若不曾存在。預告著科技化的發展,逐漸取代人類自身擁有的記憶和話語。公路電影反映著當代的科技生活,反映著人類對於機械的依賴,也反映著人類自主性的棄守。如何回到口述的真實,是這部電影所提出的後設性問題。


延伸閱讀1:

挪威國家廣播公司(NRK)電視製作人Thomas Hellum,於2009年鐵路卑爾根線一百週年的時刻,以往返於挪威首都奧斯陸(Oslo)和卑爾根(Bergen)的鐵道風景做為拍攝對象,將攝影機裝置於駕駛艙的正中央,拍攝沿路的景致,製播了一部長達 7小時14分鐘的電視節目〈鐵路卑爾根線〉(Bergensbanen)。因為火車的行車時間,自通車以來未曾改變,製作團隊一刀未剪的將拍攝內容呈現於電視螢幕,讓 7小時14分鐘的播映時間足具歷史意義。同時,電視節目於2009年10月9日首播,紀念1940年德國入侵挪威的歷史,讓美麗的山岳風光,因此潛藏著不堪回首的國族記憶(NRK,2013)1。

但是,在20%的收視率中,節目製作的歷史意圖並未被看見,明媚風光的完整紀錄,倒是開創新的電視節目類型,促成「慢電視」(Slow TV)的陸續製播。NRK分別於2011年製播134小時42分鐘的〈海達路德郵輪〉(Hurtigruten: Minutt for Minutt)節目,以遊客與攝影互動的形式,紀錄了海達路德郵輪(Hurtigruten)遊歷挪威沿海的整段航程,創造了收視率36%的成績。在2013年又拍攝了18小時鮭魚逆流而上,挪威西洋棋大師卡爾森(Magnus Carlsen)下西洋棋,12.5小時的羊毛變毛衣等節目。NRK以「緩慢」做為主要基調的電視節目,陸續在各國電視台發酵,製播各種不同主題的長時段電視節目。


延伸閱讀2:

台灣原住民族電視台(TITV)於2014年,企畫陳曉雯與製作人張家維,依循著原住民族電視台的成立宗旨,以台灣原住民做為拍攝主體,找尋具有族群文化意義的生活日常。陸續於新社部落拍攝 sakulu 幫工、道卡斯部落拍攝石滬漁撈、港口部落拍攝殺魚過程與酒麴製作、特富野部落拍攝 tusbuku 割筍、東清部落拍攝芋頭糕製作、靜浦部落拍攝鰻苗捕捉、文樂部落拍攝烘芋頭乾、卡拉魯然(新園)部落拍攝搭建鞦韆、史努櫻(春陽)部落拍攝製作麻線、Cihara'ay 部落拍攝採金針花,完成總共 13 集的節目。

名稱沿用阿美族具有「美好」語義的詞彙「O’rip」,試圖捕捉原住民自古以來的「美好」生活樣貌,製作了《O’rip慢‧生活》。每個單元的影片長度,依循台灣影視習慣,設定為60分鐘。影像拍攝以多個鏡頭、不同角度,採用遠景、中景、近景的「定格」畫面,進行長時段的拍攝,在蒐集不同角度與構圖之後,採取相互切換的方式進行剪輯;影像播映期間,除了現場的背景聲音之外,會斟酌加入輕柔配樂,醞釀觀影的情境,完成台灣版本的「慢電視」節目內容。

節目的播映時間,配合了週休二日的生活節奏,安排於星期日晚間8點到9點。播映期間,觀眾陸續投書反應,以內容具有「療癒」效果,認同節目的製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法]安妮·華達(1928-2019)

 [法]安妮·華達(1928-2019) 1954 《 短角情事 》 (La Pointe Courte) 1961 《 五點到七點的克萊歐 》 (Cléo de 5 à 7) 1965 《 幸福 》( Le bonheur) 1966(Les créatures)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