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健康接觸有機,參與之後挑戰產能,林建勳的從農故事

為了健康接觸有機,參與之後挑戰產能,林建勳的從農故事

(鄭中信撰文/2020.6.1)

原文刊載於「屏北社大」FB專頁:https://reurl.cc/V6vKby


家裡原本就是務農,父親在農地種植檳榔,雖然自己是做鋁門窗的生意,但是,在上班之前的早晨時段,還是會到檳榔園裡幫忙。後來,因為姊姊罹患癌症,需要比較健康的食物,因此認識了潮洲鎮專門販售有機食材的店家「彩虹觀」,結識了有機的知識。也在民國93(2004)結束掉生意,把檳榔砍掉,開始友善農業的耕作,種稻米、水果、蔬菜給家人吃。後來,因為產量增加了,所以也就將部分產品拿到「彩虹觀」販售。


關於學習有機農業的技術,林建勳回憶到,一方面從社區大學農學課程來的,例如曾經到屏北社大萬丹分班,上了三年陳坤謀老師的「有機農業社」課程,上了大約兩年林錦和老師的「作物之肥培管理與有機栽培的認識」課程。另一方面則是參加海豐農改場的定期課程,例如曾經積極爭取村莊的代表資格,參加兩場四天三夜的講習,講述理論與現地觀察,學習了芭樂、稻米的耕作技術。栽種的作物也就從芭樂開始,種了120棵。在講習課程之後,依然與講師保持聯繫,累積實務經驗。後來又考量設備、資金,以及屏東的氣候,選擇在秋冬季種植葉菜類作物(例如地瓜葉、空心菜、絲瓜),增加收入。


因為起心動念是為了身體健康,一投入農業,便堅持不使用農藥。另外,周邊都是種植檳榔,很難避免鄰田汙染,只好將耕作的農地內縮,盡可能保持鄰田距離,農地面積雖然有8分地,但實際使用不到4分地。對於有機農業的經營,林建勳特別提到,因為有機農業產量不好,單價比較貴,賣相也不好,所以銷路也不好。記得栽種芭樂的那七年,每次採收的時候,大約有一半的果實沒有賣相。為了不打破有機作物的行情,寧可免費寄給孤兒院的小孩吃,也不願意賤價拋售,影響其他小農的生計。


對於稻米的耕作,林建勳則自信滿滿提到了作業模式與挑戰目標。因為個人的喜好,稻米耕作的品種是高雄147號,在改良土壤酸鹼值,種植田菁當綠肥,掌握灌水、插秧與排水的時機之後,已經可以達到一分地14百斤的稻穀,讓他很想繼續挑戰更高的產能。有位屏北社大學員李宗達,為了學習友善農業的耕作,也曾到他的農地,幫忙了六七年,甚至在退休之後,在同一個鄉鎮買了農地,成為鄰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法]安妮·華達(1928-2019)

 [法]安妮·華達(1928-2019) 1954 《 短角情事 》 (La Pointe Courte) 1961 《 五點到七點的克萊歐 》 (Cléo de 5 à 7) 1965 《 幸福 》( Le bonheur) 1966(Les créatures)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