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種出來的作物被人稱讚,就是鄭週蘭最大的成就與喜悅

只要種出來的作物被人稱讚,就是鄭週蘭最大的成就與喜悅

(鄭中信撰文/2020.6.24)

原文刊載於「屏北社大」FB專頁:https://reurl.cc/Qdre3o

既然要吃,就要吃得健康、吃得好吃,是鄭週蘭的堅持。所以栽種作物,堅持不噴灑農藥,以自然農法的方式耕作。但是,這樣的方式並不是現在農村的習慣,丈夫曾經為了幫忙增加產量,主動噴灑殺蟲藥、除草劑,想增加作物產能。後來夫妻達成協議,不管再怎麼雜草叢生,各自看顧好各自的田,不要超過界線。讓先生認同自然農法的契機,來自於一批高麗菜的生產,不論是口感,或是氣味,都讓同樣是務農的鄰居讚不絕口,才發現僅僅只是改變耕作方式,就會讓食物變得好吃。因此也投入自然農法,甚至更加著迷,樂於嘗試各種方法,例如將蒐集的蚵殼打碎、研磨,灑到農田中,增加土地的鈣質,或者學習製作光合菌,試著改善土質。


鄭週蘭提到,她以自然農法耕種稻米,一期稻作,一分地大約可以超過一千五百斤的產能,讓她有點吃驚。她不急著耕作二期稻,在一期稻收割時,刻意預留稻稈,讓稻稈可以持續抽長生長,長出再生稻。因為稻米產量不多,曬米與篩選都回歸到傳統的方式,以人力操作。於是找了一台鼓風機,兩夫妻親力親為篩選稻穀,目前正在找尋打穀機。不僅回歸傳統,在傳統中又有些變革,思考曬米過程的困擾,例如因應突如其來的雨水,或者不小心夾雜碎石、砂礫,他們以網子當作地墊,一方面隔絕地面的雜物,一方面可以快速集中、收納。據鄭週蘭說,再生稻的穀粒較為細小,產能也少,一分地的產量也只有五百斤左右,農會與盤商不會收購,所以都是重給自己吃的。會讓她癡迷的原因是再生稻的口感綿密,香氣濃厚;蒐集碎掉的米,配上栗子地瓜煮稀飯,香氣加上甜度,非常受朋友歡迎。只要被人稱再好吃,就是最大的喜悅。


一般來說,田間不會種大樹,因為樹蔭會遮蔽日照,影響稻穀生長。但是,鄭週蘭堅持田間要有休息的地方,如果工作累了,隨時有陰涼處可以乘涼休息。坐在田邊享受微風、景色,是種田最大享受。一方面可以不用那麼辛苦,一方面可以觀賞田園風景。也因為都是種自己喜歡、感興趣的作物,農園就像是百果園、百草園一樣,栽種了番茄、桑葚、荔枝、芭樂、草莓、紅毛丹、蜜香百香果......,以及數不清的青藥草。鄭週蘭特別提到蜜香百香果,形狀與大小都不同於百香果的印象,像是剛長出來的青木瓜。切開之後不是只有果粒可以吃,去除包覆種子的纖維層,還有果肉可以吃,口感綿密類似香瓜,還有淡淡的清香。


對於農法的學習,鄭週蘭特別推崇屏北社區大學龔泰文「安全無毒農業」課程。龔老師會隨時回應學員的提問,滿足學員的需求,帶領學員解決自己的問題。她也加入「里港農業發展協會」結交朋友,這個社群每年會有定期的成果展與交流活動,每次的主題設定,都會讓參與的學員收穫滿滿。透過自身的實作,同業間的交流,以及課程的學習,讓作物更豐富、更加好吃,種出自己喜歡的食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法]安妮·華達(1928-2019)

 [法]安妮·華達(1928-2019) 1954 《 短角情事 》 (La Pointe Courte) 1961 《 五點到七點的克萊歐 》 (Cléo de 5 à 7) 1965 《 幸福 》( Le bonheur) 1966(Les créatures)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