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白:法國異鄉人的攝影獨白「台北原味」(5/12)

余白:法國異鄉人的攝影獨白「台北原味」
5/12(星期六)1400-1600。小陽。日栽書屋(鄭中信側記)

聽法國朋友的分享,總是可以看見細緻而縝密的敘事脈絡,時常可以在哲學的言說中,聽見詩意的語言,讓人著迷那說故事的過程。可以在屏東,體驗法國風格的沙龍分享,實在難得。

余白在1996年開始拍照,然後1999年第一次來到台灣,在2003年停住台灣,最近發表的攝影集「台灣原味」,是集結2010年至2016年,在台北(新北市)遊走的「風景」。他說拍照是在處理情緒,因為在剛到台灣的時候,身處陌生的異國環境,反而更加深刻體認法國文化,輾轉出現維護法國文化的使命,提及「知道身份,才會知道意義在哪裡」。他時常思考著「為什麼要拍?」、「找什麼來拍?」,因此採取60年代至70年代法國的攝影風格,選用黑白底片(ISO 400)的形式,觀看異地風景,所以每張照片都有它的故事、氣氛、經驗、記憶,提及「照片就像紅酒,越久就會越香越濃」。

因為工作之故,大多是個人休閒的時刻散步,所以多在午休時間、休假日,或是晚間拍照。在言談中提及,城市的治安影響到行走的範圍,間接影響到拍攝的態度。台灣的治安很好,讓他可以放心的一個人行動,走進各種巷弄走道,用走路來發現人、看見城市。可以享受一個人拍照的快樂,像是「張開眼睛在做夢」,可以理所當然的看、理所當然的拍。

余白將他在台灣拍攝的照片,以極具個人的方式,做了細緻的分期。最初期(第一階段)就是遠遠的看,保持一定的距離,用全景的方式觀看空間、觀看人,所以人總是小小的像是點綴一般。過了幾年之後,才敢逐漸接近人(第二階段),感覺人與空間之間的關係。然後(第三階段)才用對話的方式和心態,觀看「台灣人如何當台灣人」,開始用中景、近景的方式拍攝人。第四階段是種冒險,會在星期五的夜晚,遊走於巷弄之間,觀看巷弄的另一種真實,看見不一樣的台北人、另一種亞洲特色(善用日光燈的光線效果,黑白影像可以增加氣氛的厚度)。第五階段則是看見「都更」,看見「拆除」的效率,在居住臺北多年,紀錄台北多年,開始看見台灣的美景以後,這些美景卻迅速的消失,影像逐漸出現批判的意識。

在會後的QA中,特別提及「把符號的時間軸抽離」的意義,認為照片的內容,不需要被時間給限制,減少讀者找東西(判斷拍攝時間、判斷拍攝地點)的機會,影像裡的故事、氣氛,應該可以在時空中飛來飛去,才會像紅酒越久越香。至於「什麼樣的照片算是成功,什麼樣的照片算是失敗」,則是以影像會說話的角度回應,認為攝影者的思考、態度,會決定照片「是否擁有故事」,沒有故事的照片就只是記錄,照片會回答問題。

會後,很大膽的拿了自己的照片與余白討論,這些照片同時也是前一天(5/11)「二五評圖會」評論的照片。余白提及喜歡照片裡的動能,可以看見能量,所以就把具有動能的兩張照片送給余白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法]安妮·華達(1928-2019)

 [法]安妮·華達(1928-2019) 1954 《 短角情事 》 (La Pointe Courte) 1961 《 五點到七點的克萊歐 》 (Cléo de 5 à 7) 1965 《 幸福 》( Le bonheur) 1966(Les créatures)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