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中信:遮蔽的臉龐讓眼睛變得更加簡潔而真實

遮蔽的臉龐讓眼睛變得更加簡潔而真實
(鄭中信/撰文)

當人們因為武漢肺炎的疫情,在自主健康管理的衛生教育宣導下,普遍具備了自救預防,以及避免傳染他人的常識,在疫情警報尚未取消,配戴口罩成為必備的舉措,也逐漸成為慣習。口罩遮蔽了面頰、口、鼻,讓原本就獨一無二的眼睛,變得更加明亮,展現出每個人的特質。

或許也是焦慮使然,抬頭凝視陌生對象的頻率增加了。因為知道配戴口罩的原因,而且口罩的配戴與否,完全來自於自我的意願。觀察對方是否具有保護自己、保護他人的意識,相互凝望成為普遍的現象。面對迎面而來陌生人,往往會看著對方,藉以確認安全與否,一個眼神交會,便知道各自的路徑,順利的錯身而過。在購買物品時,消費者們與服務員們似乎也會頻頻互看,有趣的是,因為口罩阻礙了聲波,讓口語的訊息變得模糊,在不願意拉近距離,或是不願意加大音量的狀況下,眼神示意,並輔助身體的姿態,成為簡潔的溝通方式。(當然,還是會聽到服務員SOP的流程,例如信用卡或是付現、收取現金多少錢、加價購什麼之類……)

當口罩成為聲音的屏障,用眼神代替口語的頻率增加,似乎理解眼睛為什麼是靈魂之窗。眼神有一套語言,訊息簡潔而直接,情緒分明而真誠,直來直往、難以規避,當我看著某人的眼睛,試著閱讀其中的訊息時,同時也開啟被閱讀的模式,有某個人也正在閱讀我眼中的資訊。不想被觀看,就得閉上眼睛,但是閉上眼睛之後,就是選擇切斷視覺系統,必須用其他感知系統取代,與世界重新建立連結。視覺在使用與不使用之間,一樣簡潔有力,不拖泥帶水。讓人好奇的是,當眼神溝通的頻率增加,而口罩又遮蔽了容顏與表情,減少了集體流行文化、個人意識型態的干擾,在純粹的訊息往來之間,是否可能增加更進一步的陌生接觸,促成更多的交流呢?武漢肺炎的疫情,似乎營造了視覺語言的場域,訓練另一種溝通的能力。


備註:
彷彿也理解了香港街頭反送中的群眾,每個眼睛都炯炯有神的原因,他們在噤聲環境中,用眼神積極的傳遞訊息,也理解了武警為何要時常擊發催淚彈,或是近距離使用噴槍,摧毀那些散發出意志的眼神。(當武警選擇以暴力相向,也就承認輸了意志的對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法]安妮·華達(1928-2019)

 [法]安妮·華達(1928-2019) 1954 《 短角情事 》 (La Pointe Courte) 1961 《 五點到七點的克萊歐 》 (Cléo de 5 à 7) 1965 《 幸福 》( Le bonheur) 1966(Les créatures)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