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中信:散播在屏東市街的白色精靈:原本居住於海岸的蘄艾芙蓉

散播在屏東市街的白色精靈:原本居住於海岸的蘄艾芙蓉
(鄭中信/撰文)
(刊登於在地方人文空間《在地方好》第三十三期「屏東意象」(2020/02/01, No.33))
(刊登於《交換:雙週記》2020.02.23   Vol. 7)

在屏東市街區,只要看見盆栽的栽種,很容易發現蘄艾(Seremban)。這種植物的葉子呈現灰白色,很容易與其他植物區隔開來;葉子排列成環狀,整體造型對稱,也容易吸引注意。如果停下腳步,可以發現它會散發出獨特的香氣。它的別名很多,有海芙蓉、玉芙蓉、芙蓉、芙蓉菊、香菊、白石艾、白艾等等稱呼。

芙蓉這個別名,可能是屏東市最常使用的名稱。據說它有淨化、避邪的效果,擺放在家門口,與八卦、門符相輔相成,因此普遍出現於園藝植栽中。另外,在閩南族群中,老人家會特別交代,在捻香或參加告別式之前,摘幾片芙蓉的葉子,放在口袋中,在上香祭拜之後,再將它丟棄,可以避免沾染晦氣。在現代化的喪葬活動中,殯葬業者也會摘取芙蓉葉子,放在儀式後的水盆,提供祭拜者淨身使用。據說它可以製酒,也是藥用植物,可以治風濕、風寒感冒、消腫、解毒的功能。可見它也普遍出現在民俗文化活動,足以成為代表性的地方風景。

蘄艾(芙蓉)出現在屏東市街區,但是它的原鄉卻是在海岸。它是臺灣原生種植物,在生物學的分類上,屬於菊科(compositae)蘄艾屬(Crossostephium)。原本分佈在海岸的珊瑚礁岩上,蘭嶼、澎湖、綠島都可以看見,對於鹽分、強風、高溫、乾燥、寒冷,都有很高的耐受性。因為外觀討喜,因此被馴化。換句話說,它看似嬌小可愛、弱不經風,卻也容易栽種,這可能是它普遍分佈在街區的另一個原因。

會特別提到蘄艾(芙蓉)這種植物,不只是目測觀察屏東市植栽種類,還來自於它在國家地理雜誌INaturaList的曝光度。這套系統在2017年正式上線,雖然還在推廣中,全球登陸的動植物資料,已經累積達3千1百萬筆資訊,登錄速度越來越快。而蘄艾的記載數量,至今日為止(2020.1.29),共有117筆,除了1筆出現在新加坡,3筆出現在中國,其餘都在臺灣,有可能成為臺灣特色植物,甚至可能聚焦於屏東。

就目前登錄資料,臺灣各縣市都有數筆紀錄,野生與植栽的紀錄也混雜出現,並不足判斷為屏東市的特色。但是,它在屏東市的出現頻率,並不亞於曾經風靡一時的九重葛(屏東縣花),有機會成為屏東市代表植物之一。

備註:
提供9月以來的觀察與推測,還望有更多人一同找尋屏東特色,找尋臺灣特色。(或可加入INaturaList行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法]安妮·華達(1928-2019)

 [法]安妮·華達(1928-2019) 1954 《 短角情事 》 (La Pointe Courte) 1961 《 五點到七點的克萊歐 》 (Cléo de 5 à 7) 1965 《 幸福 》( Le bonheur) 1966(Les créatures)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