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團法人蕭珍記文化藝術基金會:彩繪・陳玉峰的阿緱足跡研討會

見學活動(9/8)
財團法人蕭珍記文化藝術基金會彩繪陳玉峰的阿緱足跡研討會(鄭中信/側記心得)

這是個期待已久的會議,活動鎖定傳統彩繪工藝師「陳玉峰」的生平、創作作品、保存。活動議程先從歷史脈絡著手,依序以作品的分佈地點,繪製內容、時間,不同時期的風格。陸續邀請天水堂古宅後人莊世杰,講述兒時記憶,祖父與畫師的情誼,交代尊重畫師的種種;邀請陳玉峰的外孫傅炳山,講述對於外公的記憶。還找了學者,分享近期調查成果,再由蕭景文與蕭永忠兩人,講述陳玉峰的彩繪足跡。爾後,再進入彩繪修護的方式,邀請畫師許文良,描述繪畫重建與修補過程;邀請文資委員賴福林,討論文資保存的議題。再安排蕭登峰、李傑琦導論數位典藏的問題。隔天則是依循建構的知識背景,逐一參訪各地點的作品。內容豐富扎實。

原本報名全程參與,因為週六下午(9/8, 14:30-),在屏北社大開設的「屏東街頭巷弄-手機帶我趴趴照」開始上課,隔天下午(9/8, 14:00-)有「1072講師工作坊」要參與,僅能參與第一天早上議程。十分可惜!以下是約略筆記:

會議的格局弘大,試圖由台灣美術史的脈絡,思考陳玉峰在美術史的位置。就畫師創作方式,傅炳山(匠師外孫)曾經向外公詢問怎麼畫畫,阿公說「寫字是畫畫的根本,所以要先練字」,然後又跟孫子說,毛筆字一天要寫一疊。這個脈絡,提供了研究陳玉峰繪畫的重要線索,觀看畫作,進入創作著精神,不能忽略勾勒的線條筆觸。必須理解畫師各時期的風格,隨著創作心境、技巧改變,架構匠師繪畫歷程。暸解創作風格的差異之後,才能提供古蹟修復的條件,不至於造成錯誤的修繕。

目前台灣美術史,比較聚焦於菁英式的日本膠彩畫發展。觀察民間建築、廟宇的繪畫與雕塑,卻也可以發現與時俱變的變革,呈現另一種傳統與現代融合的風景。陳玉峰創作的巔峰年代,正逢台灣西洋畫的發展。初期作品,以臨摹「芥子園畫譜」、「吳友如畫集」做為基礎,已經具備獨到風格。後期與專攻陶塑、剪黏的朋友交遊,融入其他創作概念,並且逐步思考當代創作的課題。陳玉峰之所以重要,可以做為思考台灣美術史的節點,在於陳玉峰少年時期,便受邀至於南台灣地區各地繪畫,創作量體龐大。因此,依循陳玉峰的創作脈絡,不但可以觀看台灣傳統畫師的接受史,也可以看見台灣仕紳的繪畫接受史(畢竟繪畫的也是種經濟關係),輾轉填補台灣美術史中,對於傳統繪畫研究的空缺。

備註:
陳玉峰(1900-1964)在台南出生的彩繪匠師,本名陳延祿,又稱為祿仔仙(祿仔司),畫作有時會以「赤崁居士」、「台陽居士」落款。

參考資料:李奕興《府城‧彩繪‧陳玉峰》台北市: 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2002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法]安妮·華達(1928-2019)

 [法]安妮·華達(1928-2019) 1954 《 短角情事 》 (La Pointe Courte) 1961 《 五點到七點的克萊歐 》 (Cléo de 5 à 7) 1965 《 幸福 》( Le bonheur) 1966(Les créatures)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