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珮珊:漫畫新浪潮:紀實漫畫為何迷人?(鄭中信側記)(9/2)

見學活動:高雄文學館(9/2)
黃珮珊:漫畫新浪潮:紀實漫畫為何迷人?(鄭中信側記)

黃珮珊「熱帶季風」(慢工出版社),是2017年創立的刊物,以漫畫的形式,呈現亞洲的社會議題與生活日常。在一開場,珮珊便向聽眾提問「漫畫和電影有什麼差異?」順著聽眾的答覆,逐漸導引至紀實漫畫的思考。

例如有人回應「漫畫可以在同一時間,看見不同的畫面」,珮珊認為這是漫畫的特殊之處,漫畫可以同時在一個視覺頁面中,依據構圖、氣氛需求,配置、排列各種大小、形狀不一的畫框,再搭配文字的使用,導引故事軸線,甚至可以有破匡的設計;讀者不需要受到頁面形式的限制,可以隨意跳躍閱讀。電影雖然有分鏡圖,但是最終會以線性時間的方式呈現,可以跳耀的閱讀,但卻失去了閱讀的同時性。在QA中,我試著提問「會如何認知漫畫與繪本的差異?」,珮珊認為漫畫的圖文框是最大特色(雖然也有漫畫家擺脫了圖文框),漫畫以視覺作為主要的訊息傳遞,卻也不能丟失文字的意義,圖文搭配是必要的方式。以敘事的節奏來說,認為漫畫的節奏較快,細節與訊息量較大,可能是與繪本之間的差異。

另外,又有人提出「習慣以紙本的形式閱讀漫畫」,珮珊則順勢提及,「熱帶季風」會依據主題的內容,邀請不同風格的畫家。為了可以將畫作的氣氛呈現,不同單元的作品,都會使用不同的紙質,調製不同的油墨,盡可能將畫家的詮釋呈現。因為考量印刷的問題,一般來說「熱帶季風」每個主題的篇幅,會以8的倍數考量(8頁、16頁、24頁、32頁)。

黃珮珊以「紙上的紀錄片」、「非虛構故事」定義「紀實漫畫」,所以「熱帶季風」的內容選擇,偏向社會議題,會從紀錄片、主題報導取材(會定期追蹤紀錄片工會的訊息),先尋求原作者的授權,再尋求畫風合適的漫畫家,討論漫畫的呈現方式(第二期便有海上漁工的故事)。另外,紀實也包含個人的生活經驗,描述個人生活感、自傳式的主題,輾轉提出「漫畫是圖像化的文學作品」。在QA中也試著追問「可不可以對「紀實」有更明確的定義?」珮珊則謙遜的說「紀實漫畫」是她自己創的詞彙,主要來自於報導、紀錄片(社會議題)的概念,在國外並沒有為漫畫進行文類的規範,所以也正在思考詞彙的使用。之所以有這樣的大膽嘗試,在於台灣並沒有漫畫季刊,漫畫作品大都由國外輸入,如果可以讓作家有揮灑空間,便可以「找回台灣的「畫/話」語權」。但是,因為是一人出版社,一方面考量自身的負荷量、二面考量台灣作家的創作能量,以及讀者的接受程度,預計只出版四期「熱帶季風」。

相關報導:
李玉玲(2017)「亞洲漫畫的原味覺醒,慢工出版黃珮珊:真人真事,最動人的故事」非常木蘭
慢工出版社(2017) 「《熱帶季風》— 第一本,給大人的紀實漫畫刊物」嘖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法]安妮·華達(1928-2019)

 [法]安妮·華達(1928-2019) 1954 《 短角情事 》 (La Pointe Courte) 1961 《 五點到七點的克萊歐 》 (Cléo de 5 à 7) 1965 《 幸福 》( Le bonheur) 1966(Les créatures)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