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宇:影像‧文學─日記電影的個人與社會(10/13)

見學活動(10/13)
高雄市旗山尊懷活水人文協會「用力講座」
李明宇:影像‧文學─日記電影的個人與社會(鄭中信筆記心得)

明知道無法準時趕到活動現場,依然好奇「日記電影」是什麼?硬是開車前往旗山,抵達時已經快八點了。以下筆記僅是部分講座內容,以及個人的探問與思考。

之所以會感到好奇,在於「日記」這個文本,是極度私密,而具個人性的,屬於自我的對話。並且,作者是唯一的讀者(單數讀者),除了作者自己之外,不會預設有其他的讀者存在。試問,如果在撰寫日記時,作者已經預設其他讀者的存在(複數讀者),這樣的文章,可以算是日記嗎?而「電影」這種文本,在創作之初,已經預設了複數讀者(作者+非作者)的存在,是被閱讀的對象,也必然被閱讀。當這兩個詞彙組合成為「日記電影」之後,日記失去的私領域,成為被閱讀的對象,該如何重新為日記下定義呢?日記電影中的日記,還算「日記」嗎?

講者李明宇提及,不論形式是文字或是影像,日記是持續書寫的文本,會重複某種情緒、行為,以至於產生某種時序。另外,日記總是以第一人稱(我)書寫,呈現自我的對話性(日記的本質是對自我的說話)。關於影像形式的日記,多半會成為膠卷、數位檔案,唯獨遇到某種具有紀念意義的人、事、物,才會有所觸發,有意回顧過去的影像。以Jonas Mekas的作品為例,作者在911攻擊事件,雙子星大樓消失之後,有意識整理過去的家庭影像,把與雙子星大樓有關的錄像,匯整、剪接成為一部影片,藉以個人與家庭的回憶,紀錄美國重大的歷史事件。這種將家庭錄像視為歷史檔案的意識,稀釋了日記的個人私密性,轉換成為公眾性、開放性的文本。(日記拍攝-主題-回顧、資料-剪接)(個人出發-家人-朋友-文化-歷史-自傳民族誌)

以下為影片資料:
米開斯:WTC俳句
劉吶鷗(1933)持攝影機的人
莊靈(1966/1967)延、赤子

巴黎・德州
墮落天使
五星主廚快車(Chef)
奧斯陸少年有點煩(Brother)
生命中的每一天(Life in a day)
廣告-福特汽車、Vimeo、Save the Childern

365 day Porject (Film diary --- Diary film)
阿維拉之歌
旅行之歌

再會吧1999

在QA中有人提問日記電影要怎麼拍?講者的回應則是「珍惜生命中的每個時刻」,然後,不需要用4k影像,不要刪除,因為永遠不知道在哪一天,會觸動些什麼,需要回顧些什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法]安妮·華達(1928-2019)

 [法]安妮·華達(1928-2019) 1954 《 短角情事 》 (La Pointe Courte) 1961 《 五點到七點的克萊歐 》 (Cléo de 5 à 7) 1965 《 幸福 》( Le bonheur) 1966(Les créatures)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