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啓明:溫度繪說畫(10/10)

星期三人文講堂(10/10)
戴啓明:溫度繪說畫(鄭中信心得筆記)

其實,邀請戴啓明(10/10)談烙燒、劉明浩(10/11)談蝶畫,是個美麗的巧合,一位是作品傳出捷報,一位是正巧路過屏東,連續兩日,讓在地方沈浸在非主流的藝術殿堂中。

啟明具有園藝治療師的資格,與擅長乾燥花藝術的太太,兩人一同經營「希望之庭」工作室,時常出沒在南台灣的市集。啟明更擅長於繪畫,試圖學習用烙燒的技法。促成啟明這場講座的契機,是他的烙燒作品入選了今年(2018)屏東美展,即將在屏東市美術館展示。所以,趁著難得的機會,請他分享入選作品的創作理念、處理方式,也讓大家認識什麼是烙燒。

烙燒的主要器具是金屬筆(近似於焊接用的器材),尖端可以更換各種型中的筆頭,透過插電,產生高溫,在不容易燃燒的媒材上,例如木材、塑料,刻畫出痕跡。烙燒的關鍵是「時間、力量」,時間決定顏色的深淺,因為接觸的時間越久,燒焦的痕跡越明顯,顏色自然越黑;力量製造紋理的變化,則是筆觸的使用,越用力,刻畫的痕跡越深。兩種關鍵交互使用,便可以在平面媒材上創造層次。據太太說這是比較危險的創作形式,烙燒筆溫度很高,容易燙傷,建議精神不好,或是注意力不集中,最好暫停創作。

啟明提到,他的作品關注環境保育,是因為從小在鄉下成長,對於自然環境有相當的情感,所以,特別關心人和自然之間的關係。縱使長大了,還是時常觀賞、閱讀與自然生態相關的節目、刊物、書籍。關於入選作品的發想,其實有濃厚的環境意識,他提到台灣只有兩種貓科動物,其中,雲豹已經於2013年,正式於英國保育期刊「Oryx」發表,宣佈雲豹已經在台灣絕跡。石虎因為棲地破壞的關係,數量也持續減少,已經於2008年,被農委會列入第一級瀕臨滅絕的野生動物。啟明提到,烙燒固然是種創作的方式,同時也有烙印的隱喻。烙印可以是堅實的傷痕,悼念已經消失、即將消失的物種;也可以是鮮明的記憶,提醒物種的曾經存在;也可以是諷刺的方式,為開發行為下的受害者,留下鮮明肖像,凝視著蒞臨觀賞的人類。啟明選擇台灣老黃檜,也有特別的意味。提及老黃檜之所以老,在於他的生命久遠,經歷了台灣環境的變遷,也經歷了台灣人類的歷史。縱使現在僅僅留存一小塊木料,他依然是大樹的一部分、是歷史的一部分。把雲豹、石虎烙燒在黃檜上,更加增添歷史的反思。

在會後啟明以「藝術起源於生活」回應創作初衷,以「繪畫會讓人有更深刻的記憶」做為結語,認為烙燒創作十分緩慢,正因為緩慢,才能慢慢的將記憶存放在腦海中。

在地方人文空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法]安妮·華達(1928-2019)

 [法]安妮·華達(1928-2019) 1954 《 短角情事 》 (La Pointe Courte) 1961 《 五點到七點的克萊歐 》 (Cléo de 5 à 7) 1965 《 幸福 》( Le bonheur) 1966(Les créatures)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