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機緣而參與,因為參與而圈粉

因為機緣而參與,因為參與而圈粉


我是高雄第一社區大學的講師,第一社大為了推廣文學閱讀,與高雄文學館連結,借用文學館二樓閱讀空間,開設我的「給自己的閱讀筆記」,以及邱瓊慧老師「閱讀經典文學」兩門課程。在空間地利之便,有機會結識館內同仁。因為「閱讀筆記」的課程策略,以九週次的時間,精讀一本臺灣文學作品,趨近文學館近年推廣文學閱讀的想像。因此有幸受邀參與「高雄文學館2024地景文學系列」活動,加入讀書會「行過綠川:舊日時光的沿線散策」團隊,成為「地景文學工作群」的講者之一,與館員蔡宜家、潘憶玉一同主持為期三週次的文學閱讀(6/11, 6/25, 7/9)。
今年的地景文學聚焦於高雄哈瑪星、西子灣,現代文學策展人蔡宜家與古典漢詩策展人潘憶玉,精心挑選與哈瑪星有關的小說、散文、古典詩詞。分別有王聰威的長篇小說《濱線女兒》、洪素麗《哈瑪星》短篇小說集,鄭順聰《夜在路的盡頭挽髮》和蔡頭伯《童年往事》兩本散文集。古典詩詞則是從王天賞《環翠樓詩選注》、高文淵《勗未齋吟草》、王隆遜《槐園集》等詩文集,揀選與哈瑪星、西子灣有關的詩作,體裁、內容貫串古今,籌備極為用心。我則發揮讀書會領讀的專業,引導志同道合的朋友們一同閱讀小說、散文。因為王聰威《濱線女兒》以媽媽的回憶為底本,創造了屬於作者1970年代的哈瑪星。在媽媽的龐大街坊故事之下,小說的地景與故事兼容並包,於是讀書會便以這本長篇小說為主軸,旁涉其他三本作品。參與的朋友們有老有少,高雄的資深住民與故事內容屢屢產生共鳴,對於鐵路平交道「四枝垂」、大新百貨、移動攤販等等地景有熱絡討論,開展出另一番文學田野。分享者的生命跨度,遠遠超出工作群與年輕參與者的認知範疇,透過長輩的記憶召喚,也一起進入歷史高雄的情境。而古典詩詞並不侷限於賞析,策展人教導學員們使用「日治時期期刊系統」,一起搜尋與哈瑪星有關的文獻,意外發現詩人以謀殺案等等社會事件為題材,跳脫既有詠物抒情的範疇,顛覆與會朋友對於古詩的印象,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讀書會的活動之後,文學館規劃作家講座,依序舉辦王聰威「彷彿記得的歲月:獻給媽媽的瑪星故事」(7/13)、鄭順聰「乾麵、港畔、夕陽:我的高雄文青時光」(8/10)、廖振富「打鼓山地景漢詩賞讀」(9/14)等三場講座,為文學閱讀帶來不同的饗宴。我在聆聽王聰威的講座之後,得知《濱線女兒》與《複島》竟然是同年完成的作品,他以爸爸、祖父的旗后、中洲故事藍圖,完成的《複島》,以及以媽媽的哈瑪星故事底本,完成的《濱線女兒》,根本是雙親故事二重奏。會後,隨即規劃2025年度「給自己的閱讀筆記」課程,準備帶領社大學員精讀這兩本書籍,算是文學館地景文學活動之外的意外產物。

為了讓參與者更加貼近文學與歷史的哈瑪星,文學館邀請打狗文史再興會社理事陳坤毅,規劃「行過綠川:南山詩蹤」走讀行程(11/9, 11/16,)。以漢詩文學地景文為主軸,設計蒼煙、綠川、南山、福海等四個單元,從高雄捷運站鼓山站集合、出發,以步行或是搭乘輕軌的方式,依序參訪元亨寺、慈仁宮、天軍殿、壽山寺……等等,陌生的地景逐漸鮮活起來。跟著講師解析王天賞、左煥修、呂筆、李玉林、李樹春、高文淵、陳啟賢、黃汝馨、黃祈全、蔡元亨等人的古詩,理解詩詞所提到的「綠川」,便是現今我們所稱的愛河,讓人耳目一新,也才終於理解,為何活動名稱會以「行過綠川」做為主標題。

高雄文學館「地景文學系列」是個極其用心、縝密規劃的活動,文學體裁雖然有落差,卻都是從哈瑪星這塊土地所長出的作品,為了讓龐雜的文學、地景資訊有效結合,策展人循序漸進的以文學閱讀、作家講座、戶外行讀等方式,讓參與者可以在閱讀近代作品後,一睹作家風采;在閱讀古典作品後,遊訪文人筆墨中的名勝。活動中,無時無刻都可以對照此時的哈瑪星。平心而論,全程參與的獲得,遠遠高於單一場次的活動,錯過任何場次,都很可惜。因為巧合而參與,因為參與而圈粉,由衷期待2025年的地景文學活動。



因為機緣而參與,因為參與而圈粉

因為機緣而參與,因為參與而圈粉 我是高雄第一社區大學的講師,第一社大為了推廣文學閱讀,與高雄文學館連結,借用文學館二樓閱讀空間,開設我的「給自己的閱讀筆記」,以及邱瓊慧老師「閱讀經典文學」兩門課程。在空間地利之便,有機會結識館內同仁。因為「閱讀筆記」的課程策略,以九週次的時間,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