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中信:以負片映演的敘事策略(談吳飛劍(1967) 《王哥柳哥007》)

在地方人文空間:普雷斯影展(1/4)
吳飛劍(1967) 《王哥柳哥007》(80min)
鄭中信:以負片映演的敘事策略

吳飛劍(1967) 《王哥柳哥007》(80min)電影,是王哥柳哥系列之一。以典型人物(王哥柳哥)的詼諧風格,結合國際的故事類型(007),形成臺灣所獨有的諜報風景。劇情開始於玩具設計師、總鋪師(廚師),一個是攜帶機密的玩具設計圖,到泰國經商開發市場;一位是為經營麵店負債累累,為了躲避債主,到泰國的餐廳任職廚師的職務。到香港轉機的途中,被魔鬼黨(讓筆者聯想到葉宏甲在1958-1963於《漫畫大王》連載的《諸葛四郎》)誤認為情報員008、009,成為被追捕的對象。於是在追逐、捕獲、逃脫的主旋律中(機場的計程車、飯店住房內、牛肉場的打火機、旅社的溫泉湯、總部與木材廠),不斷上演狩獵(追逐)、被狩獵(被追逐)的場景,穿插著臥底情報員007(偽裝身份白玫瑰)的解救。最後在007被捉,王哥柳哥在報恩搭救的過程,長相一模一樣的008、009現身協助,完成擊破魔鬼黨的任務。

在上述一連串的劇情尚未展演之前,電影在開始播映時,顯示工作人員字幕影段中,便已經利用負片的效果,剪輯出精華本,猶如預告的影片,做為工作人員字幕的背景。換句話說,對於已經看過這部影片的觀眾,可以透過片頭的重點提示,複習以整部影片的內容。形成極為有趣的操作形式。姑且不討論影像拍攝與顯影的技術問題,負片的經驗僅出現在底片沖印的程序中,一般民眾對於黑白顛倒的影像,存在著陌生的疏離感。當導演、編劇、攝影師一方面想要做劇情的重點交代,一方面又不想被快速的識破,以負片剪輯預告,的確是製造閱讀疏離的選擇。此外,王哥柳哥與008、009猶如雙胞胎的容貌,亦如鏡像的反顯,使得魔鬼黨錯認對象,以及情報員007與魔鬼黨白玫瑰的身份切換,或者魔鬼黨為了接近王哥柳哥的假扮身份,都讓負片、正片的對應關係,存在著反向複製、真假難辯、錯誤辨識的語義,暗喻著身份的認知,在一開始便已經陷入正反的泥沼。觀眾因王哥柳哥詼諧逗趣的表情、肢體展演而嬉笑,已然進入導演所製造的虛實情境中。

#國家電影中心
#在地方人文空間
#電影聚落串聯




鄭中信:為何喧囂?何以孤獨?

閱讀分享會(1/17)赫拉巴爾《過於喧囂的孤獨》

主題:為何喧囂?何以孤獨?(出席:鄭中信、梁偉樂)

赫拉巴爾《過於喧囂的孤獨》中的敘事者(主人翁),最終為何走向死亡?打包工人漢嘉的工作屬性,已經預告了小說人物的結局。在急遽現代性的發展下,人類異化成為機械的一部分,也預告了知識的盡頭。

主人翁漢嘉獨自一人,棲居在有待銷毀的成堆書籍裡,構築著自我生命與知識的宇宙。書籍的打包,破壞了可見的形體,作者卻巧妙的以形體的粉碎,萃取內容的精華。因形體破壞而滲漏的精華,讓打包工得以獲得最為純粹的經驗;讓書籍的最終結果,不是碎片,而是莊嚴而巨大的紀念碑、藝術品,散發著光芒。正如同主人翁母親的骨灰,在焚燒過後成為灰燼,灰燼又成為蔬菜的養份,然後成為自己的食物,滋養身體與精神。如此,破壞被賦予意義的轉換,讓歷史名人、世界名著脫離書籍的形式,得以持續延續精神,在勞動與思索中,逐步濃縮成為《過於喧囂的孤獨》的包裹。

不只是生存環境,淬煉知識的過程極為孤獨,小說時常出現「因為我有幸孤身獨處,雖然我從來並不孤獨,我只是獨自一人而已,獨自活在思想之中」(P24-25)、「我逐漸驚異地意識到我的工作把我拋進了一個廣大無垠、威力無邊的領域」(P77)的精神,強調湧現的豐沛知識,是承受孤獨的對等代價。

書籍猶如生活的動力,支持著主人翁的生命。青年耶穌與高齡老子以形象,降臨在意識(現場),成為精神的重要支持,為漢嘉注入抵抗的動力,容受著吵雜、污穢與惡臭。因此,當打包成為產業的分工,當書籍被置換成為慘白的紙張,荒蕪的風景,讓主人翁頓失知識的場域,失去棲居的處所,形同宣告生命的終結。不難想像,赫拉巴爾將漢嘉置身於打包機中,複製粉碎書籍的方式殉身,反抗逐漸荒蕪的世界,對桎梏的籠罩,有著多麼大的批判。



陳文學:跨鄉鎮食物銀行的網絡建構

星期三人文講堂(1/16)
陳文學:跨鄉鎮食物銀行的網絡建構(鄭中信筆記)

食物銀行的概念較早起源於1967年美國John Van Hengel成立「聖瑪莉食物銀行(St. Mary’s Food Bank)」,爾後各國陸續發展,於2006年美國、加拿大、墨西哥與阿根廷等國,發起全球食物銀行聯盟(The Global Foodbanking Network),日本也在2010年成立亞洲食物銀行聯盟(Second Harvest Asia),法國則在2016年通過〈反浪費食物法〉,使得食物銀行的運作,越來越有法源依據。

而台灣食物銀行的發展,以「資源不浪費,台灣無飢餓」為宗旨。較具規模的民間組織有安德烈慈善協會,公立機構則是2010年台中愛心食物銀行開辦。自2013年立法委員林佳龍就提出《食物銀行法》草案,2016年台中成立台灣食物銀行聯合會,成為台灣食物銀行的參照模型。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對於食物銀行的參與,起始於2017年7月南投縣政府「南投縣食(實)物銀行援助計畫—食物援助專業服務」的委託,這個委託讓1999年九二一地震之後,安置獨居老人的老人福利實驗園區(菩提長青村)獲得延續的契機。因而將食物銀行烏溪站的據點,設置於菩提長青村,並且讓「老有所用,夠用就好,開互助之源,節浪費之流」的經營概念得以擴張、轉換,成為援助「邊緣戶」的營運理念。

邊緣戶的概念來自量化概念的邊界(盲點),是接近低收入戶而未達到低收入戶的標準,無法領取救濟,而經濟收入無力負擔生活支出的貧困族群。為了找尋邊緣戶,講者陳文學試圖彙整烏溪線服務範圍內的家庭經歷量表,找出可能的邊緣戶分布區域,再透過地方鄉鎮鄰里的網絡,確認需要援助的對象。除了社工人員進行家訪、遞送物資之外,又與民間企業中投有線電視連結,都過公務車遞送物資,完成運送的網絡(縣府至烏溪線站、烏溪線站至國姓與中寮)。為了讓服務夠有效率、精準,避免重複發放的問題,逐步規劃不同單位的網路物資平台,得以交叉比對資料,也陸續拜訪國姓鄉公所(重新理解需求)、草屯鎮公所(評估最高服務案量)、中寮龍眼林福利協會(架構協力網絡)。

期望透過烏溪線的運作經驗,突破計畫性的階段性限制,爭取制度性的支持,讓食(實)物銀行可以成為社會福利制度的一部分,援助邊緣戶的需求。



[法]安妮·華達(1928-2019)

 [法]安妮·華達(1928-2019) 1954 《 短角情事 》 (La Pointe Courte) 1961 《 五點到七點的克萊歐 》 (Cléo de 5 à 7) 1965 《 幸福 》( Le bonheur) 1966(Les créatures)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