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勤雯(全麥麵):噶哈巫族語繪本撰寫經驗

星期三人文講堂(12/5)
翁勤雯(全麥麵):噶哈巫族語繪本撰寫經驗(鄭中信筆記)

這本「azem pasaken lia! Yaku tumala kaidi miadua apu ohoza muazaw azem.(年到了!聽阿公說以前的過年)」繪本,從20183月開始策劃,於10月出版發行,速度迅速,讓人歎為觀止。內容雖然以繪本圖說的形式呈現,並沒有因為親民的考量,而喪失精準。編輯過程中,曾經參訪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台灣大學人類學博物館,匯集老照片,考據傳統服飾、生活物件,結合視覺歷史檔案,構思繪本中的各類物件,讓每個出現在繪本中的內容,都有所憑據。

迅速的編輯出版,前置作業歷經數年根基。編輯團隊成員集結語言、音樂、繪畫、紀錄片專長的成員,語言專業的林鴻瑞,從2012年開始,便已經蹲點進行語言調查採集研究,講者翁勤雯為了學習傳統編織物,在也至少蹲點三年的時間。這段時間,勤雯仿製博物館中噶哈巫傳統無袖短衫、無袖長寬衣的紋飾,移植到當代流行的編制帶上。勤雯還試著學習噶哈巫的語言,強迫自己用噶哈巫語寫日記,並且PO文在FaceBook上,與朋友們分享,介紹平埔族的文化。因為嘗試使用噶哈巫語言與耆老對話,很受到耆老的肯定。

田調過程非常貼心也非常辛苦,為了考量耆老的體力與興致,大約每週到訪兩次,頻率十分密集。為了讓語料庫更加精確,也以族人記憶酷的概念,保存特定耆老的過年記憶(因為過年禮俗曾經停辦多年,每位耆老的記憶略有落差),鎖定潘德興做為訪調對象。其他耆老的調查,做為輔助資料,具備嚴謹的學術素養。

這本書以文化介紹、推廣的概念編輯,也搭配了線上學習的概念,可以掃描QRcode聆聽耆老的聲音,學習噶哈巫語的發音。另外,還有線上影片的提供,觀賞過年各階段的儀式活動。在出版之後,已經實際投入到國小、國中、高中的社團教學中。因為搭配民俗活動、視覺文化、歌謠音樂的引導,廣受學生們喜愛。(已經有同學自組假日活動,到牛眠、守成、蜈蚣崙、大湳參訪)

這本繪本還有奇特的彩蛋,裡面所繪製的老人家,都是以耆老的臉作為範本,畫出Q版可愛肖像,連人物的互動,也有親屬網絡、人際關係的設定。(店主人因此提問「未來會不會發展出桌遊?」)

這篇筆記完全不提書籍的編輯內容,僅談講座分享中的秘辛、插曲,是期望讀者可以購買這本繪本(一本350元,「在地方」有寄賣)。因為,這個團隊依然持續進行田野調查,也會將部分營收放置到噶哈巫的文化推廣中。執得支持與鼓勵。




1 則留言:

[法]安妮·華達(1928-2019)

 [法]安妮·華達(1928-2019) 1954 《 短角情事 》 (La Pointe Courte) 1961 《 五點到七點的克萊歐 》 (Cléo de 5 à 7) 1965 《 幸福 》( Le bonheur) 1966(Les créatures)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