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婷玉:來客廳坐坐

星期三人文講堂(4/4)
黃婷玉:來客廳坐坐(鄭中信/筆記心得)

照片所散發的,是懷舊的氣味,缺乏了經驗,就缺乏了生命。而經驗需要參與的過程,沒有機會參與(或者錯失參與的機會),便需要透過他人的講述,逐步在情境的醞釀中,開展想像。在共同的(或是類似的)經驗中,喚醒記憶。

講者黃婷玉(小玉)是個說故事的人,她拿出大學所繪製的老家平面圖,搭配著印表機彩色印刷的物件照,以普里斯特《追憶似水年華》的方式,循著日常的活動軌跡,把兒時的客廳、廚房、浴室、房間,極其細膩的描述各種細節、感受。例如老家樓梯口腳踏墊的樣式,究竟是在什麼樣的狀況下使用,如何使用,踩在上面會給人什麼樣的感受。例如客廳藤椅的樣子,它可以怎麼坐,坐上去之後會發生什麼樣的情形;或者放置在浴室中的小小塑膠椅,它是什麼樣的樣式,上面會有什麼樣的圖案,用久了會產生什麼樣的變化,坐在上面會有什麼樣的感覺。例如彈簧床會發出獨特的聲音,會隨著呼吸的起伏出現,包著綠豆的枕頭,會隨著頭的轉動(磨蹭),在耳畔出現莎莎的聲音。……在小玉的描述中,彷彿進入她的生活,聽故事的腦海,在訊息的傳遞中,逐步構建了想像,也召喚了回憶。

有趣的是(這可能也是小玉想要的結果),因為經驗的差異,以及記憶的出現,小玉老家的客廳,彷彿與自己記憶的客廳有了些許的重疊,出現相似卻又不太一樣畫面,例如我家也有這樣的塑膠椅,但是它不僅出現在浴室,也出現客廳。例如小玉家的洗石子地板,會有金黃色金屬,將地板畫出好幾個區間,踩在石頭與金屬之間,會不同的冰涼感覺,而我家並沒有這樣的地板,但是曾經在親戚家、同學家看見,可以想像小玉的經驗。就在描述、經驗、想像的疊合中,如同馬賽克般,逐步拼貼出一幅幅,混雜著差異與相同的畫面。物件是記憶所繫之處,是指引回憶的路徑,我們在聆聽中,經驗了小玉的故事,構築了自己的故事。也在回饋、互動之中,向小玉分享了的自己的故事。

沒有物件的標示,會逐漸失去對於角落(空間)的記憶,當房子被搬空、重整、改裝,不只還原成空空蕩蕩的樣子,痕跡的抹除與重建,也讓空間產生了距離,原住戶的記憶無所附著,隨著時間的流逝,逐漸稀釋、淡忘。對於物件的感觸,小玉以「乩童上身」,描述與媽媽重回老家的經驗。在一次過年,和媽媽一同回到正在整建成職人町的老家,媽媽在進入房子之後,看見尚未搬移的物件,猶如乩童上身的湧現記憶,激烈的描述著比小玉更早之前的經驗,以及小玉年紀還很小,已經不太記得的故事。而今日的陌生面貌,以希臘羅馬的彩繪容顏,難以與過去的經驗連結,無法看見生活的痕跡,反而成為記憶的斷裂。

曾經向小玉詢問這次策展的初衷,不單純是基於交流,基於空擋,基於分享,還有關於空間的焦慮。林務局員工宿舍在舊住戶搬遷之後,曾經荒廢,後來有彩虹家園的經營,卻又在之後荒廢了一陣子,現在整建為職人町,也難保再次進入另一次迴圈。以在客廳聊天說故事的藝術行動,正是意圖透過回憶的行動,吸引同好的興趣,一起關心這批宿舍的未來。豐富空間的底蘊,可以讓它持續存在,不至於遭遇廢棄而消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法]安妮·華達(1928-2019)

 [法]安妮·華達(1928-2019) 1954 《 短角情事 》 (La Pointe Courte) 1961 《 五點到七點的克萊歐 》 (Cléo de 5 à 7) 1965 《 幸福 》( Le bonheur) 1966(Les créatures)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