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分享會:夏鑄九(2000)〈殖民的現代性營造:重寫日本殖民時期台灣建築與城市的歷史〉(鄭中信筆記與心得)

閱讀分享會(4/1)
夏鑄九(2000)〈殖民的現代性營造:重寫日本殖民時期台灣建築與城市的歷史〉
(鄭中信筆記與心得)

夏鑄九認為「日本殖民帝國之特殊性在於其天皇為中心之神道國家與民(國)族文化認同計畫,追求日本之獨特性與神聖性」,搭配著軍事鎮壓、資本主義改造,逐步以鐵道建設、市區改正,在殖民主的殖民城市藍圖下,形成街道佈局、街廓組織、土地分割、建築類型、公共空間與量體關係……等等具體建設與系統,刮去原有的地景與組織形式,協助界定區域與都市管理,形成創造性破壞,進而重寫土地與生活經驗,摧毀被殖民者的主體經驗,形塑殖民主的主宰形象。(頁62-65)文中又提及「日本殖民台灣的城市與建築經由「刮去重寫」(palimpsect)的創造性破壞(creative destruction),對台灣的被殖民者而言,卻是一種破壞性創造(destructive creation)」(頁65),被宰制的殖民地,缺乏現代性的台灣,看似透過殖民主的建設與規劃而走向現在,卻也在被他者所宰制的生活經驗中,「糾結了認同上的壓抑與委屈,糾纏了自卑與自尊」,在主體缺席的建設過程裡,為難以建立自身的主體性而深感苦悶。

文章中又提到,因為殖民而走向現代化的土地,在殖民現代性的計畫中,勢必面對主體缺席的事實。縱使脫離殖民主的掌控,獨立成為國家,在歷史的進程中,依然難以逃脫模倣、移植,囚禁於殖民主的價值觀中,處於在無主體的狀態,甚至成為再生產的內部殖民。如果想要擺脫囚籠,需要「以歷史之距離,建構批判的現代性」,才能重寫被殖民者的他者(異己)的歷史。透過現代性的批判,提供反身性的空間,透過反身性的思考,不斷與重寫的歷史對話,重建自身的歷史感,在行動與實踐中,轉化為自我的認同(頁73-77)。

提問:
如何讓自以為擁有主體的個體,意識自身的無主體性?意識當前的主體,其實是內部殖民的囚籠?看似需要具有反身性思考的個體,投遞石塊、撩撥漣漪,讓複製價值的俘虜,產生批判性思考。但是,具有反身性思考的個體,在不斷的質疑、批判、摸索中,不僅持續與重寫的歷史對話,也在重寫建構的歷史,面向廢墟而前行。深知固著於特定價值的危險,又如何能夠堅定的停在某處,或者在某個時空,將石塊丟出。迎接隨之而來的噴濺,幾乎等同於將自身投入池水,無須投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因為機緣而參與,因為參與而圈粉

因為機緣而參與,因為參與而圈粉 我是高雄第一社區大學的講師,第一社大為了推廣文學閱讀,與高雄文學館連結,借用文學館二樓閱讀空間,開設我的「給自己的閱讀筆記」,以及邱瓊慧老師「閱讀經典文學」兩門課程。在空間地利之便,有機會結識館內同仁。因為「閱讀筆記」的課程策略,以九週次的時間,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