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國家電影中心 Taiwan Film Institute 「台灣電影聚落串聯行動|南區策展工作坊」
本日(4/17)店休不是偷懶,而是到 Ho覓參加 國家電影中心 Taiwan Film Institute 舉辦的「台灣電影聚落串聯行動|南區策展工作坊」,瞭解申請電影公播的條件,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項,問了許多問題。在提問之餘,意外得知 高雄市電影館也有相關的申請機制,可以拓展更多的策展屬性。在會前會後,不只可以與工作人員交流,也認識了高雄、屏東的同好,簡直就是大豐收啊!很感謝Ho覓、國家電影中心、高雄市電影館、 保鹿運動,有這樣的活動,可以認識朋友,醞釀串連的機會,得知各類資源訊息,增加發揮的空間,真好!
鄭中信:拜訪On The Road 影像空間(4/28)
鄭中信:拜訪On The Road 影像空間
或許是離開南部的時間有點長,或者是疏於關心,高雄竟然有一間攝影主題空間「On The Road影像空間」,而且也已經營運一年半的時間,讓人感到欣喜。約略瀏覽部落格,曾經邀請不少攝影名家,舉辦專題講座。如沈昭良、簡永彬、韓筠青、楊順發、陳伯義、顏明邦、馬立群(山水形,我曾經特地跑到臺北看展)……等等攝影家。除此之外,還有藝廊空間的策展與徵件,以及銀鹽教室暗房體驗、攝影教學等等設計,提供攝影者揮灑空間,也推動攝影教育。
在參與郭定原「攝影中的莊子意象」(4/28)講座之後,意外遇到十多年未見面的老友,並且透過老友的引介,有機會與空間團隊閒聊,瞭解經營理念。據空間團隊表示,On The Road不只邀請國內攝影家蒞臨講座、策展,更期望將世界各地的攝影藝術帶入高雄,提供不同的創作視野,激盪更加多元的創作。不管是講座或是策展,都以一個月一場的節奏,逐步地進行。而攝影教學的推動,也旁及偏鄉兒童攝影教育,觸角延伸到恆春半島的滿州鄉。
很高興又認識了推廣攝影的朋友,雖然還未找到可以與之串連的機制,但至少已經搭起橋樑,當時機出現,或許可以透過合作,將世界各地的攝影師、攝影作品,介紹給屏東的朋友們。
鄭中信:拜訪小兔仔書窩 JJ Books (5/5)
拜訪 小兔仔書窩 JJ Books(5/5)
在地方人文飲食館嘗試以交換經濟的概念,向書店、藝廊、咖啡館、餐館、工作室提出交換講座的邀請,在不增加講師費、交通費的負擔下,是否可能以交換形式,為各自經營的空間創造活動,間接醞釀屏東的文化氛圍。因此,在5/5(星期六,14:00-16:00)到恆春 紅氣球書屋 Le BallonRouge,分享「借一面牆說故事:巷弄藝術行動」,藉以回應5/2(星期三,14:00-16:00)紅氣球書屋「當這個城市不再需要書店」的講座。因為來到了恆春,也向另一間獨立書店小兔仔書窩提出拜訪邀請,找尋串連的可能性。
原本預定在小兔仔書窩(10:30-11:30)「春季共讀活動(3)繪本音樂:Freedom in Congo Square」的活動結束之後拜訪,避免造成干擾。沒想到店長Feby盛情邀約,有機會一睹店長說故事的風采。也幸好有機會觀摩😊,參加活動的聽眾大部分是0-3歲、4-6歲的小朋友……。小朋友進到書窩時,Feby都會在小朋友們的掌心噴上酒精消毒,也在這個機會下,開始與小朋友、家長互動。當小小聽眾們差不多到齊了,會以開場演唱的形式(英文歌曲),然後用1,2,3一起把蠟燭吹熄的動作,打開故事時間的序曲。
這次的繪本是美國黑奴的故事,但是Feby以迪士尼動畫「The Lion King(獅子王)」的音樂「Circle of Life」做為開場,吸引小朋友的注意,並趁此機會詢問小朋友對於這個音樂的感覺,然後又拿出五顏六色的世界地圖,詢問小朋友非洲在哪裡、對非洲的印象是什麼。然後再導入繪本的主題,講述關於美國黑奴的故事,提及黑奴在辛勤工作六天之後,期待星期日的休假。Feby說故事的方式很特別,從第一頁開始,到最後一頁,都是用提問的方式進行,例如繪本裡的人是什麽顏色、穿什麼衣服、在做什麼事、有什麼樂器(樂器的聲音是什麼),中間不斷重複還有一週七天,距離休假日還剩下幾天的數數活動。在回答問題就有貼紙的互動中,小朋友們幾乎是從頭到尾舉手搶答。而Feby很細心的觀察小朋友的狀況,知道哪些小朋友常常舉手、哪些小朋友不常舉手。尤其會讓第一次舉手的小朋友優先回答問題,在每一回合的搶答後,都會統整小朋友的答案。(幾乎都叫得出小朋友的名字,很令人佩服)聽眾也不只是小朋友,Feby會適時講述較為複雜的歷史背景,向參與活動的爸爸媽媽們提問,也提供一些歷史知識。
現場非常熱鬧,因為小朋友不受控制,會走來走去、堆疊積木、彈奏樂器,還混雜著哭聲,在各種聲音充斥的狀況下,Feby依然可以進行說故事。她在活動之後提到,只要小朋友不要有站在桌椅上、跳躍奔跑等等的危險動作便可。認為小朋友雖然在玩遊戲,但是他們依然在吸收,會記住某些事,所以沒有關係。活動最後,是邀請所有人共同跳舞、一同演奏樂器,在鈴鼓、鈴鐺各類樂器的遊戲中結束。是個很棒、很享受的活動。
Feby送客的方式,也讓人印象深刻。小朋友是客人也是主角,所以與小朋友的互動,比家長還多,一位接著一位的招呼,沒有遺漏任何一位小朋友,小朋友們都是愉快離開的。
說實話,我不知道在地方人文飲食館該如何與小兔仔書窩串聯,這裡的氛圍是無法在其他空間講述的。與其邀請Feby來在地方,倒不如邀請朋友們參加小兔仔的活動,可能更能夠感受現場熱絡的互動。
在地方人文飲食館嘗試以交換經濟的概念,向書店、藝廊、咖啡館、餐館、工作室提出交換講座的邀請,在不增加講師費、交通費的負擔下,是否可能以交換形式,為各自經營的空間創造活動,間接醞釀屏東的文化氛圍。因此,在5/5(星期六,14:00-16:00)到恆春 紅氣球書屋 Le BallonRouge,分享「借一面牆說故事:巷弄藝術行動」,藉以回應5/2(星期三,14:00-16:00)紅氣球書屋「當這個城市不再需要書店」的講座。因為來到了恆春,也向另一間獨立書店小兔仔書窩提出拜訪邀請,找尋串連的可能性。
原本預定在小兔仔書窩(10:30-11:30)「春季共讀活動(3)繪本音樂:Freedom in Congo Square」的活動結束之後拜訪,避免造成干擾。沒想到店長Feby盛情邀約,有機會一睹店長說故事的風采。也幸好有機會觀摩😊,參加活動的聽眾大部分是0-3歲、4-6歲的小朋友……。小朋友進到書窩時,Feby都會在小朋友們的掌心噴上酒精消毒,也在這個機會下,開始與小朋友、家長互動。當小小聽眾們差不多到齊了,會以開場演唱的形式(英文歌曲),然後用1,2,3一起把蠟燭吹熄的動作,打開故事時間的序曲。
這次的繪本是美國黑奴的故事,但是Feby以迪士尼動畫「The Lion King(獅子王)」的音樂「Circle of Life」做為開場,吸引小朋友的注意,並趁此機會詢問小朋友對於這個音樂的感覺,然後又拿出五顏六色的世界地圖,詢問小朋友非洲在哪裡、對非洲的印象是什麼。然後再導入繪本的主題,講述關於美國黑奴的故事,提及黑奴在辛勤工作六天之後,期待星期日的休假。Feby說故事的方式很特別,從第一頁開始,到最後一頁,都是用提問的方式進行,例如繪本裡的人是什麽顏色、穿什麼衣服、在做什麼事、有什麼樂器(樂器的聲音是什麼),中間不斷重複還有一週七天,距離休假日還剩下幾天的數數活動。在回答問題就有貼紙的互動中,小朋友們幾乎是從頭到尾舉手搶答。而Feby很細心的觀察小朋友的狀況,知道哪些小朋友常常舉手、哪些小朋友不常舉手。尤其會讓第一次舉手的小朋友優先回答問題,在每一回合的搶答後,都會統整小朋友的答案。(幾乎都叫得出小朋友的名字,很令人佩服)聽眾也不只是小朋友,Feby會適時講述較為複雜的歷史背景,向參與活動的爸爸媽媽們提問,也提供一些歷史知識。
現場非常熱鬧,因為小朋友不受控制,會走來走去、堆疊積木、彈奏樂器,還混雜著哭聲,在各種聲音充斥的狀況下,Feby依然可以進行說故事。她在活動之後提到,只要小朋友不要有站在桌椅上、跳躍奔跑等等的危險動作便可。認為小朋友雖然在玩遊戲,但是他們依然在吸收,會記住某些事,所以沒有關係。活動最後,是邀請所有人共同跳舞、一同演奏樂器,在鈴鼓、鈴鐺各類樂器的遊戲中結束。是個很棒、很享受的活動。
Feby送客的方式,也讓人印象深刻。小朋友是客人也是主角,所以與小朋友的互動,比家長還多,一位接著一位的招呼,沒有遺漏任何一位小朋友,小朋友們都是愉快離開的。
說實話,我不知道在地方人文飲食館該如何與小兔仔書窩串聯,這裡的氛圍是無法在其他空間講述的。與其邀請Feby來在地方,倒不如邀請朋友們參加小兔仔的活動,可能更能夠感受現場熱絡的互動。
王禀荃:從屏東出發認識台灣高山(5/9)
星期三人文講堂(5/9)
王禀荃:從屏東出發認識台灣高山(鄭中信側記)
—————
星期三人文講堂的活動,繼莊維倢「馬雅探秘~中美洲之行」(4/11)被講者要求,要寫滿滿的筆記之後,也被王稟荃「從屏東出發認識台灣高山」(5/9)點名了,雖說壓力倍增,卻也感受滿滿的鼓舞,原來在地方人文飲食館的活動筆記(心得、側記),朋友們持續有在關注的啊!正好也藉此機會說明,星期三人文講堂的每場講座(店主人自己的講座除外),都會有活動之前的說明,以及活動之後的筆記,每篇字數幾乎都超過一張A4(應該有1000字,算是長文吧!)。至於活動照片,為了不干擾參與者的聆聽,也尊重肖像權,秉持只拍攝講者個人獨照,或者是活動整體概觀的原則,鏡頭不會對著聽眾,只會有背影,或是約略的側面,請各位聽眾放心。(好吧!以上不列入這場講座的筆記,為了不辜負cookie的期待,我從頭開始。 😊)
--------------------
講者cookie(王稟荃)關心台灣的環境教育,覺得生長在台灣這片土地的人,應當要對自己生長的土地,有一定的認識。如此,才會了解環境的變異,才有辦法將關心變成行動,維護文明和自然山林之間的和諧。而cookie切入的方式是認識台灣的山巒,看見從南至北不斷綿延的美景,導引到土地開發的破壞,然後進行反思。
這場活動簡直備足了教具,cookie準備了3D立體台灣地圖、紙本台灣古地圖,在PPT中穿插了等高線地形圖、三角點上的環視圖、平地的山巒全景圖,內容包涵台灣許多的山巒、溪流,有些名稱還有漢名與原住民名稱兩種,甚至還有日本名(例如:井步山,日本名是阿緱富士)。除了自然科學,還旁及人文歷史,交代山林中的族群故事,介紹何英傑(2006)「後山地圖」這本書,以符合史實的角度說明;然後輾轉介紹王家祥(漢人)(1996)「關於拉馬達仙仙與拉荷阿雷」和巴代(卑南族)原住民式的魔幻小說,內容豐富活潑。最後回到了屏東的山巒,介紹北大武山、南大武山、關山、井步山、里龍山的山型,讓大家可以認識可見的天際山線,還開玩笑說要小考(我大概不及格,只記住這幾個)。
在活動中,有位朋友提出了一個有趣的問題「人該如何與山巒產生連結?」,主持人(我)則是以經驗主義的角度,換個方式提問「對於沒有自然經驗的人,如何連結山巒與他個人之間的意義?」現場似乎並未有玩滿的答案,而會後的閒聊中,卻發現我的提問本身,出現了些許謬誤。因為講座過程互動性很高,所以讓人以為聽眾大都具有登山經驗,例如:有朋友轉述了熊鷹的觀察體驗,提及某次看見熊鷹捕捉到猴子,時而在天空中飛翔、時而棲息啄食,整整歷時兩個鐘頭。光是這樣的行為,就讓聆聽者有各式各樣的討論,例如牠是個沒有伴侶的熊鷹,所以沒有停棲的地方;或者,牠是藉由展示獵物,佈達自身的領域和能力;甚至,討論熊鷹將獵物斷頭的行為……。聽到這樣的分享,彷彿也會出現熊鷹飛翔的畫面,或者是一群人熱烈討論的畫面。或者有些聽眾可以進入到cookie的脈絡,理解講述的各個地方,隨著講題四處遊走,結果會後卻得知是位從未登山的朋友……這讓我對自己的問題產生了疑問「如何為自然經驗下定義?」、「所謂的自然經驗,不能來自於生活?不能來自於想像嗎?」反而對於提問「人該如何與山巒產生連結?」的人更感到興趣,想追問她究竟要問什麼。
至於個人的心得,是對於天際線的認識,抱持著些許的隱憂。在空氣污染日益嚴重的現在,並無法每天看見山巒。因此,對於年輕世代來說,遙遠的山線只是雨天過後的奇景。引導學子認識周邊的山巒,恐怕會是季節限定的教程,而年輕世代需要靠更多的想像,才有可能理解自然是怎麼一回事。環境教育的推動,必須透過全面性的反思,邀請各領域的朋友一同努力,才有可能逐漸變好。很開心cookie最後導引至個人的專業,用醫生的身份談及身體保健,重新與環境連結,在不良的生存環境中,人們必須要花更大的力氣保養自己,進而提及生命教育,思考死亡的問題。最終的連結很直接,也很深刻。
備註:感謝6/6講者 Yen老師之不老師life 的蒞臨,很高興提前碰面了。 😊謝謝楊老師也提供了一篇心得筆記。連結如下:
https://www.facebook.com/e5986/posts/1722664617780264
星期三人文講堂
王禀荃:從屏東出發認識台灣高山
(5/9星期三)晚間19:00-21:00
在地方人文空間(屏東市公園東路29號)
------------------------------
與cookie(王禀荃/餅乾.王)認識,其實是日積月累的,總是會在高屏地區的各種活動中不期而遇,例如近期比較密集的相遇,是在 屏東演藝廳Pingtung Performing Arts Center聆聽李欣芸「心情電影院Cin Cinema」音樂會(2017/11/12),在高雄 三餘書店 TaKaoBooks 舉辦紅鼻子醫生馬照琪「不只是小丑-紅鼻子醫生在醫療照護中的角色扮演」(2017/11/15)、林柏樑攝影師「浮槎散記---40年來台灣的人、偶、事件、運動凝視」分享會(2018/2/24)……。雖然互加好友,也在得知「在地方人文飲食館」開業之後,蒞臨參與 在地方人文飲食館 星期三人文講堂鄭中信「借一面牆說故事」(2018/1/17),但始終沒有機會好好的交流。終於,在 高雄市立美術館「不見不散-林柏樑與「V10視覺藝術群」」藝術對談(2018/3/3)活動之後,有時間坐下來聊天。在閒聊中,很冒然的,邀請了這場「從屏東出發認識台灣高山」講座(2018/5/9)。
邀請的舉措很突然,但cookie很情義相挺的,一口答應邀約。而這次的邀約,曾發生有趣的插曲,讓我更加確定專業和興趣,在心態上的根本差異,也幫助修正了星期三人文講堂的設計。因為重視個人工作職業的關係,大家對於自身的專業知識,總是特別謹慎。在得知cookie是醫師之後,原本以為將健康、醫療做為邀請方向,可以省卻講者準備的時間,不會造成太大的負擔,而實際上獲得的回應卻是:這個題目細節很多、這需要好好花時間準備……。反倒是聊到休閒活動,是以輕鬆的心情,侃侃而談的分享各種經驗。cookie提到大學生活熱愛登山,喜歡自然生態,以及自然環境中的人文活動與歷史,總是可以在前往登山口的交通車上,向夥伴介紹所見所聞,到現在依然會四處踏青,揪好友們爬山,在FB私密社團「餅乾王”踏青、散步”團」常有不定期活動。所以,分享會就這樣,以「登山」做為主題設計了。
據消息透露 😊,cookie打算從北大武山談起,北大武山是排灣族、魯凱族的聖山,本身便很具人文歷史。登山者總會在高山三角點,眺望綿延的山巒,藉此認識群山和環境,等高線式的環視很自然科學。究竟cookie會帶來什麼樣的講座呢?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758381204367385/
王禀荃:從屏東出發認識台灣高山(鄭中信側記)
—————
星期三人文講堂的活動,繼莊維倢「馬雅探秘~中美洲之行」(4/11)被講者要求,要寫滿滿的筆記之後,也被王稟荃「從屏東出發認識台灣高山」(5/9)點名了,雖說壓力倍增,卻也感受滿滿的鼓舞,原來在地方人文飲食館的活動筆記(心得、側記),朋友們持續有在關注的啊!正好也藉此機會說明,星期三人文講堂的每場講座(店主人自己的講座除外),都會有活動之前的說明,以及活動之後的筆記,每篇字數幾乎都超過一張A4(應該有1000字,算是長文吧!)。至於活動照片,為了不干擾參與者的聆聽,也尊重肖像權,秉持只拍攝講者個人獨照,或者是活動整體概觀的原則,鏡頭不會對著聽眾,只會有背影,或是約略的側面,請各位聽眾放心。(好吧!以上不列入這場講座的筆記,為了不辜負cookie的期待,我從頭開始。 😊)
--------------------
講者cookie(王稟荃)關心台灣的環境教育,覺得生長在台灣這片土地的人,應當要對自己生長的土地,有一定的認識。如此,才會了解環境的變異,才有辦法將關心變成行動,維護文明和自然山林之間的和諧。而cookie切入的方式是認識台灣的山巒,看見從南至北不斷綿延的美景,導引到土地開發的破壞,然後進行反思。
這場活動簡直備足了教具,cookie準備了3D立體台灣地圖、紙本台灣古地圖,在PPT中穿插了等高線地形圖、三角點上的環視圖、平地的山巒全景圖,內容包涵台灣許多的山巒、溪流,有些名稱還有漢名與原住民名稱兩種,甚至還有日本名(例如:井步山,日本名是阿緱富士)。除了自然科學,還旁及人文歷史,交代山林中的族群故事,介紹何英傑(2006)「後山地圖」這本書,以符合史實的角度說明;然後輾轉介紹王家祥(漢人)(1996)「關於拉馬達仙仙與拉荷阿雷」和巴代(卑南族)原住民式的魔幻小說,內容豐富活潑。最後回到了屏東的山巒,介紹北大武山、南大武山、關山、井步山、里龍山的山型,讓大家可以認識可見的天際山線,還開玩笑說要小考(我大概不及格,只記住這幾個)。
在活動中,有位朋友提出了一個有趣的問題「人該如何與山巒產生連結?」,主持人(我)則是以經驗主義的角度,換個方式提問「對於沒有自然經驗的人,如何連結山巒與他個人之間的意義?」現場似乎並未有玩滿的答案,而會後的閒聊中,卻發現我的提問本身,出現了些許謬誤。因為講座過程互動性很高,所以讓人以為聽眾大都具有登山經驗,例如:有朋友轉述了熊鷹的觀察體驗,提及某次看見熊鷹捕捉到猴子,時而在天空中飛翔、時而棲息啄食,整整歷時兩個鐘頭。光是這樣的行為,就讓聆聽者有各式各樣的討論,例如牠是個沒有伴侶的熊鷹,所以沒有停棲的地方;或者,牠是藉由展示獵物,佈達自身的領域和能力;甚至,討論熊鷹將獵物斷頭的行為……。聽到這樣的分享,彷彿也會出現熊鷹飛翔的畫面,或者是一群人熱烈討論的畫面。或者有些聽眾可以進入到cookie的脈絡,理解講述的各個地方,隨著講題四處遊走,結果會後卻得知是位從未登山的朋友……這讓我對自己的問題產生了疑問「如何為自然經驗下定義?」、「所謂的自然經驗,不能來自於生活?不能來自於想像嗎?」反而對於提問「人該如何與山巒產生連結?」的人更感到興趣,想追問她究竟要問什麼。
至於個人的心得,是對於天際線的認識,抱持著些許的隱憂。在空氣污染日益嚴重的現在,並無法每天看見山巒。因此,對於年輕世代來說,遙遠的山線只是雨天過後的奇景。引導學子認識周邊的山巒,恐怕會是季節限定的教程,而年輕世代需要靠更多的想像,才有可能理解自然是怎麼一回事。環境教育的推動,必須透過全面性的反思,邀請各領域的朋友一同努力,才有可能逐漸變好。很開心cookie最後導引至個人的專業,用醫生的身份談及身體保健,重新與環境連結,在不良的生存環境中,人們必須要花更大的力氣保養自己,進而提及生命教育,思考死亡的問題。最終的連結很直接,也很深刻。
備註:感謝6/6講者 Yen老師之不老師life 的蒞臨,很高興提前碰面了。 😊謝謝楊老師也提供了一篇心得筆記。連結如下:
https://www.facebook.com/e5986/posts/1722664617780264
星期三人文講堂
王禀荃:從屏東出發認識台灣高山
(5/9星期三)晚間19:00-21:00
在地方人文空間(屏東市公園東路29號)
------------------------------
與cookie(王禀荃/餅乾.王)認識,其實是日積月累的,總是會在高屏地區的各種活動中不期而遇,例如近期比較密集的相遇,是在 屏東演藝廳Pingtung Performing Arts Center聆聽李欣芸「心情電影院Cin Cinema」音樂會(2017/11/12),在高雄 三餘書店 TaKaoBooks 舉辦紅鼻子醫生馬照琪「不只是小丑-紅鼻子醫生在醫療照護中的角色扮演」(2017/11/15)、林柏樑攝影師「浮槎散記---40年來台灣的人、偶、事件、運動凝視」分享會(2018/2/24)……。雖然互加好友,也在得知「在地方人文飲食館」開業之後,蒞臨參與 在地方人文飲食館 星期三人文講堂鄭中信「借一面牆說故事」(2018/1/17),但始終沒有機會好好的交流。終於,在 高雄市立美術館「不見不散-林柏樑與「V10視覺藝術群」」藝術對談(2018/3/3)活動之後,有時間坐下來聊天。在閒聊中,很冒然的,邀請了這場「從屏東出發認識台灣高山」講座(2018/5/9)。
邀請的舉措很突然,但cookie很情義相挺的,一口答應邀約。而這次的邀約,曾發生有趣的插曲,讓我更加確定專業和興趣,在心態上的根本差異,也幫助修正了星期三人文講堂的設計。因為重視個人工作職業的關係,大家對於自身的專業知識,總是特別謹慎。在得知cookie是醫師之後,原本以為將健康、醫療做為邀請方向,可以省卻講者準備的時間,不會造成太大的負擔,而實際上獲得的回應卻是:這個題目細節很多、這需要好好花時間準備……。反倒是聊到休閒活動,是以輕鬆的心情,侃侃而談的分享各種經驗。cookie提到大學生活熱愛登山,喜歡自然生態,以及自然環境中的人文活動與歷史,總是可以在前往登山口的交通車上,向夥伴介紹所見所聞,到現在依然會四處踏青,揪好友們爬山,在FB私密社團「餅乾王”踏青、散步”團」常有不定期活動。所以,分享會就這樣,以「登山」做為主題設計了。
據消息透露 😊,cookie打算從北大武山談起,北大武山是排灣族、魯凱族的聖山,本身便很具人文歷史。登山者總會在高山三角點,眺望綿延的山巒,藉此認識群山和環境,等高線式的環視很自然科學。究竟cookie會帶來什麼樣的講座呢?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758381204367385/
鄭中信:Hopeful Garden 希望之庭
鄭中信:Hopeful Garden 希望之庭
屏東市有個 Hopeful Garden 希望之庭 ,一對從事藝術工作的夫妻住在那裡,祂原是女藝術家的外婆故居,現在,是夫妻倆的居家空間,也是工作室。女藝術家以乾燥花做為創作媒材,男藝術家則以木料烙燒做為創作方式,兩人的創作都與自然緊密連結。而這個居所的名稱,靈感來自於和自然有關的電影。
希望之庭的名稱,取自於電影「世界之庭」,這是個談論庭園造景的故事。故事主角因為追尋自然不造作的庭園設計,而不被主流接受。主角一次又一次找尋裝置自然風景的方式,終於在一次比賽中,創造出評審群無法評比的作品,以自然的美麗,是無法評比的概念,獲得比賽冠軍。故事人物對於自然的想像,與兩位藝術家所追尋的創作概念相呼應,詞彙轉換之後的「希望之庭」這個名稱,很符合夫妻的理念。另外,對於外婆故居的百般呵護,不願意隨意裝修,徒增老屋的傷痕態度,更讓這個空間充滿個人情感。在兩位藝術家的生活態度中,彷彿可以看見另一個更加深刻的生命故事。
心中著實高興可以認識這對夫妻,當他們知道在地方期望串連屏東各領域的朋友時,很樂於分享各自的觀察與資訊,給予很大的幫助,也讓在地方更具有信心地往前走。讓人有些意外的是,希望之庭因為沒有裝設冷氣,為了體貼課程的學員,試著向外找尋上課空間,更讓人感動。(很想再說說他們的故事,但是因為夫妻倆的行事風格比在地方還低調,所以就描述到這裡吧!屏東有許多美麗的人文風景)
鄭中信:李平風1946年以來的書店生涯......人生書局(4/28)
李平風1946年以來的書店生涯......人生書局
因為參加 On The Road 影像空間 所辦的郭定原「攝影中的莊子意象」講座的關係,匆匆在高雄捷運鹽埕站2號出口附近覓食,偶然見到一家書店「人生書局」,好奇的在店門口站了一陣子。店門口有許多用書法寫的字句,內容有對聯、詩文、醒世名言,還有商品型錄、廣告。如果去除書法給予的古典意象,這些文字更接近於實用功能,是日常生活中常常看見的各種字條,把書法字轉換成POP,也不會覺得奇怪。店門口還擺了一些命理書,混雜著國高中的參考書、教科書、雜誌,像是大雜燴的舊書攤,功能性依然很強,書背沒有沾太多灰塵,看得出來店主人是個珍惜書籍的人。另外,天花板上吊掛著各種古聖先賢、宗教人物的肖像,與忠孝節義、仁愛禮智、道德等內容的書法字錯落排列,會讓人想像這是否與古代中國賣字畫的情境類似。
很想進去,但是「人生」這兩個字太沈重,會讓人心生膽怯,彷彿走進店門,便會進入神隱的世界,不知道會遇見什麼,也不知道該如何出來。往店裡望去,灰灰暗暗,只見一位老先生坐在椅子上低頭寫字(讓我想起周夢蝶看顧舊書攤的照片),沒有意識到門口有人。我鼓起勇氣的第一句話其實很不禮貌「阿伯,請問這是書局嗎?」阿伯似乎嚇了一跳,趕緊站起來,用台語說「沒錯!這是書店,賣的都是我印的書」這樣的回覆反倒讓我嚇了一跳,因為裡面灰灰暗暗的地方是滿滿的書,心想一家書店怎麼可能有辦法出版那麼多書,因此很疑惑、也很專注的檢視周邊可以看見的書,心想這裡面會是些什麼書。阿伯順手在我看的書堆中,拿出一本「孝經講義」,是于右任題的字,一翻開書籍扉頁,讓人會心一笑,是古刻本,換上現代上膜亮光封面的古籍,扎扎實實的古籍新裝。(讓人會心一笑的另一個原因是,嚴格的說,應當是盜版書,當然也可以說是助印善書)
然後老闆便滔滔不絕地講述,為什麼要開書店、為什麼要印「孝經講義」、為什麼會有于右任的題字、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肖像、為什麼要題那些字……故事太豐富,絕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完的,如果不是因為趕著要去聽講座,還真的不想離開(應該也是一種走不出來吧!)。
如果簡化阿伯開書店的原因,大概就是小時候想讀書,卻沒有錢唸書,所以賺了錢之後,就想開書店看書,也可以讓想讀書的人有書可以讀,除了人生際遇之外,還有種文化的使命。心想台灣現在掀起的獨立書店風潮,縱使脈絡不太相同,似乎也不離類似的心情。在離開時,我把那本「孝經講義」買了下來,老闆很獨立書店的按照定價賣(150元整),還幫我題了字「壽康萬年」祝福我健健康康。另外特別套了一件襯衫,讓我拍照,獨照時表情嚴肅,合照時卻笑得開心,像個老頑童。下次到高雄鹽埕,必定帶著照片過去拜訪。(2018/04/28)
郭定原:攝影中的莊子意象(4/28)
郭定原:攝影中的莊子意象
星期六(4/28)到 On The Road 影像空間參加郭定原「攝影中的莊子意象」的分享,聆聽了一場影像創作者對於老莊思想的詮釋。
分享的一開始,便提及「太執迷於器材,有可能成為限制」,認為技術與器材是重要的,但是影像創作者應當將技術轉化成為境界,透過可見的事物(影像),將體認的境界給表達出來。而郭定原從莊子「真、神、淡、漠、虛、靜、道」、「心齋、坐望」與老子「見素抱樸」的哲學思想出發,認為「窮極」可以是種影像呈現的方式,因為「在影像快要沒有的時候,即是逼近臨界」,便可以「以可見傳達不可見、以形象召喚抽象」。例如照片中空間與人的比例,調整到最大的反差,空間的巨大,便可以展現出人的渺小;例如夕陽山水的照片故意迷焦,將細節減少到不能再少,便可以讓讀者想像山水中的風景。
對於如何呈現這種極致,郭定原以「神將來舍」做為解釋,認為靈感(靈光)是重要的因素,並非刻意的追尋,大部分的時間是等著它的來到。他在過去接受記者拍攝訪問時,曾經舉了一個有趣的例子,攝影家如果一輩子有200張重要的照片,而每張照片的快門是1/200秒,那麼快門之外的時間(一輩子),便是種等待。又另外提到「靜時養命,動時養性」,認為休養生息的重要,而這樣的修養,縱使是紀實攝影也有必要,因為在危急時,更要有靜的功夫。
座談中又以「雪」的攝影作品做為例子,形容「雪如同未染色的絲綢」,以音樂演「4’33”」做為輔助的舉例,提到「如果沒有什麼東西,什麼東西都在裡面了」,讓「空」的影像、聲音充滿許多的想像。當論述都已經完備之時,卻又再轉折的說「求有與求空,是種兩極,求空到最後,也是種滿」,對於自身的影像創作,進行了反思。郭定原的作品發表,幾乎間隔十年,在「淡漠」的創作之後,目前正在創作都市的寂靜,期望可以早些看見新作。( 郭定原攝影集 )
蘇煌文:東港迎王導讀(4/21)
2018年東港迎王沙龍暨屏南社大在地講座(4/21、第一場)
蘇煌文:東港迎王導讀
今日參加 屏南社區大學東港分校,在 愛明眼科舉辦的 2018年東港迎王沙龍暨屏南社大在地講座 活動。這是個令人期待的活動,發現時間來得及,便趕緊驅車前往,也顧不得是否報名這件事。(所以又蹺班了,兩點半才開門營業)
這系列的活動很難得,對於教務的行政體系來說,將課程帶出校園,是件不容易的事;有店家願意長期提供空間,進行系列講座(總共6場),也是件難得的事;再加上報名人數早早額滿,也很令人意外。社大在迎王期間辦講座,地方也支持並參與活動,讓東港迎王祭典的信仰活動,更具有多重的意義。
第一場次由 木日水巷 蘇煌文主講,從介紹迎王祭典分工細緻,由大(黃色王令)、二(紅色王令)、三(黑色王令)、四(綠色王令)、五千歲(紫灰色王令)、中府千歲(白色王令)、溫府千歲(藍色王令)七個千歲各司其職,準備迎王的各項工作。而各聚落的職務,皆是抽籤決定,並沒有特定某個聚落專職某個職務,這也讓抽籤搏筊更顯得緊張、慎重。因為各千歲的代表顏色不同,所以可以透過顏色辨別各聚落最後決定的職務是什麼。隨著時代的演進,後期的分工越來越繁瑣,但是繞境路線依然以延平街作為主軸,不會與舊聚落的分佈有太大落差。
東港迎王祭典的種種儀式,與在地居民的生活緊密連結,講者也參與聚落的迎王班底。言談之餘,講者陸續提到其他講座的內容安排,足見講座規劃的用心,讓人更加期待這系列講座,會有些什麼樣內容豐富出現。( 東港迎王 網頁有豐富資料,可供參考。)
備註:
蘇煌文特別強調,迎王程序有17個程序(維基百科僅列13個,是明顯錯誤),因此很慎重的講述程序及順序,還特地印製成小手冊,未來將作為國小鄉土教材(對內),以及觀光手冊(對外):
1七角頭職務抽籤
2七角頭/大、副總理甄選
3值年中軍府安座
4建造王船-立
5王船完成-開光點睛(講者還展示曾經點睛的毛筆)
6正科中軍府安座
7進表
8代天府上樑
9請王/請水
10過火
11祀王
12參拜敬王
13繞境祈福閤家平安
14王船法會
15遷船
16宴王
17送王/燒王船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60465637954953/?event_time_id=160465654621618?ti=icl
蘇煌文:東港迎王導讀
今日參加 屏南社區大學東港分校,在 愛明眼科舉辦的 2018年東港迎王沙龍暨屏南社大在地講座 活動。這是個令人期待的活動,發現時間來得及,便趕緊驅車前往,也顧不得是否報名這件事。(所以又蹺班了,兩點半才開門營業)
這系列的活動很難得,對於教務的行政體系來說,將課程帶出校園,是件不容易的事;有店家願意長期提供空間,進行系列講座(總共6場),也是件難得的事;再加上報名人數早早額滿,也很令人意外。社大在迎王期間辦講座,地方也支持並參與活動,讓東港迎王祭典的信仰活動,更具有多重的意義。
第一場次由 木日水巷 蘇煌文主講,從介紹迎王祭典分工細緻,由大(黃色王令)、二(紅色王令)、三(黑色王令)、四(綠色王令)、五千歲(紫灰色王令)、中府千歲(白色王令)、溫府千歲(藍色王令)七個千歲各司其職,準備迎王的各項工作。而各聚落的職務,皆是抽籤決定,並沒有特定某個聚落專職某個職務,這也讓抽籤搏筊更顯得緊張、慎重。因為各千歲的代表顏色不同,所以可以透過顏色辨別各聚落最後決定的職務是什麼。隨著時代的演進,後期的分工越來越繁瑣,但是繞境路線依然以延平街作為主軸,不會與舊聚落的分佈有太大落差。
東港迎王祭典的種種儀式,與在地居民的生活緊密連結,講者也參與聚落的迎王班底。言談之餘,講者陸續提到其他講座的內容安排,足見講座規劃的用心,讓人更加期待這系列講座,會有些什麼樣內容豐富出現。( 東港迎王 網頁有豐富資料,可供參考。)
備註:
蘇煌文特別強調,迎王程序有17個程序(維基百科僅列13個,是明顯錯誤),因此很慎重的講述程序及順序,還特地印製成小手冊,未來將作為國小鄉土教材(對內),以及觀光手冊(對外):
1七角頭職務抽籤
2七角頭/大、副總理甄選
3值年中軍府安座
4建造王船-立
5王船完成-開光點睛(講者還展示曾經點睛的毛筆)
6正科中軍府安座
7進表
8代天府上樑
9請王/請水
10過火
11祀王
12參拜敬王
13繞境祈福閤家平安
14王船法會
15遷船
16宴王
17送王/燒王船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60465637954953/?event_time_id=160465654621618?ti=icl
林彥廷:當這個城市不再需要書店
星期三人文講堂(5/2)
林彥廷:當這個城市不再需要書店(鄭中信筆記)
---------------------------
因為操作幾年的社會參與活動,很習慣人數只有一兩人,或是完全沒有人的狀況。這種聽眾缺席的氛圍,如果彼此可以成功轉化困窘與尷尬,反而可以卸除主辦人、演講者的壓力,而有深刻的對話。
或許是出於好奇,或許也是不理解, 紅氣球書屋 Le BallonRouge 反而率先詢問 在地方人文飲食館 的「定位」是什麼?而在地方的回應是,最核心的概念是經營人文空間,但是現階段台灣人文空間的經營,並無法自主營運,必須透過其他比較能夠獲得利潤的產業,以產業的盈收,支持人文空間的運作,而在地方選擇的是餐飲。另外,還有三個層面的思考,第一個層面是,在地方不考慮觀光產業,認為在地人文空間的運作,應當由在地居民的支持,才有可能長長久久,所以一開始便不打算選擇老屋,餐飲簡單家常,單價屬於中低價位,食物以當地、當令為主。第二個層面是,為了發現地方特色,建立地方自信,期望串連有志於文化經營的朋友,講師的邀請以在南部地區活動的朋友為主(這兩個層面的選擇,當然也有經費的考量)。第三個層面則是,為了避免競爭的壓力,順利進行對話,共構文化生活圈的想像,選擇餐飲(非人文空間)做為主營業項目,比較可以卸除疙瘩,方便傳遞理念。
在地方對於紅氣球的讀書會充滿好奇,不僅參與人數眾多,選書也很專業,因此提問,那是一個怎麼樣的讀書會,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參與?紅氣球很謙虛的重新釐清名稱,認為「讀書會」的壓力太大,以「分享會」的名稱比較輕鬆,也比較接近實際狀況。第一場讀書分享會的選書是「地方創生:小型城鎮、商店街、返鄉青年的創業10鐵則」,人數超乎預期,也獲得很好的迴響。大概是當時恆春大街因為商品單價高、品質低的新聞,吵得沸沸揚揚,導致觀光人數驟減,地方創生成為許多關心恆春發展的業者、民眾所討論的問題。後來,紅氣球陸續以創生為題,邀請講者分享經驗,諸如街道闖關遊戲、地方影展的想像……等,都獲得好評。後來還以「launch(發射)」為活動名稱,邀請10位講者,以20張照片,每張照片20秒的形式,在短短400秒內(不到7分鐘),講述各自的心得、計畫、成果,那個場次的參與人數超過80人,也完全超乎預期。高密度的分享,讓紅氣球嚴然成為交流平台,已經有業者或民眾,陸續在會後進行串聯與合作。
因為關心恆春產業的發展,紅氣球曾在4/20, 21舉辦兩場「與食物生產者的對話-台灣版食通信見面會(上、下)」,邀請 台灣版「食通信」 發起人楊燦如,介紹日本版和台灣版「食通信」內容,分享發起的原因。提及日本食通信的概念,是將雜誌與食材(食物)一同宅配給讀者,讓讀者透過閱讀,認識食材(食物)的來源,拉近消費者與生產者之間的距離,在消解陌生感之後,可以持續支持地方農林漁牧的產業。目前台灣已經有「中台灣食通信」、「東台灣食通信」、「雲林食通信」、「旅人食通信(不限定區域)」等四種刊物,期望台灣也可以透過類似的模式運作。現階段民眾可以單純購買台灣版食通信刊物,也可以刊物與食材(食物)同購。紅氣球更期望可以發刊「琅嶠食通信」(琅嶠為恆春古地名),很謙虛的說自己人微言輕,如果有恆春人登高一呼,一定會追隨響應。
今年的「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TIDF」,將在5月4日到13日進行系列播映,紅氣球書屋是活動手冊、電影票卷的索取點之一,這次交換講座活動,紅氣球將此作為伴手禮,贈送給在地方人文飲食館,在地方則是回贈「映畫埔里」戲院調查刊物,以及在地方的店刊「月訊(2018年4月,創刊號)」。另外, 國家電影中心 Taiwan Film Institute 在四月期間,在台灣北中南地區,分別舉辦了「台灣電影聚落串連行動」說明會,紅氣球與在地方英雄所見略同,各自報名了中區、南區的工作坊,也因為這次的對話,思考電影活動串連的可能性,很期待後續的發展。
林彥廷:當這個城市不再需要書店(鄭中信筆記)
---------------------------
因為操作幾年的社會參與活動,很習慣人數只有一兩人,或是完全沒有人的狀況。這種聽眾缺席的氛圍,如果彼此可以成功轉化困窘與尷尬,反而可以卸除主辦人、演講者的壓力,而有深刻的對話。
或許是出於好奇,或許也是不理解, 紅氣球書屋 Le BallonRouge 反而率先詢問 在地方人文飲食館 的「定位」是什麼?而在地方的回應是,最核心的概念是經營人文空間,但是現階段台灣人文空間的經營,並無法自主營運,必須透過其他比較能夠獲得利潤的產業,以產業的盈收,支持人文空間的運作,而在地方選擇的是餐飲。另外,還有三個層面的思考,第一個層面是,在地方不考慮觀光產業,認為在地人文空間的運作,應當由在地居民的支持,才有可能長長久久,所以一開始便不打算選擇老屋,餐飲簡單家常,單價屬於中低價位,食物以當地、當令為主。第二個層面是,為了發現地方特色,建立地方自信,期望串連有志於文化經營的朋友,講師的邀請以在南部地區活動的朋友為主(這兩個層面的選擇,當然也有經費的考量)。第三個層面則是,為了避免競爭的壓力,順利進行對話,共構文化生活圈的想像,選擇餐飲(非人文空間)做為主營業項目,比較可以卸除疙瘩,方便傳遞理念。
在地方對於紅氣球的讀書會充滿好奇,不僅參與人數眾多,選書也很專業,因此提問,那是一個怎麼樣的讀書會,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參與?紅氣球很謙虛的重新釐清名稱,認為「讀書會」的壓力太大,以「分享會」的名稱比較輕鬆,也比較接近實際狀況。第一場讀書分享會的選書是「地方創生:小型城鎮、商店街、返鄉青年的創業10鐵則」,人數超乎預期,也獲得很好的迴響。大概是當時恆春大街因為商品單價高、品質低的新聞,吵得沸沸揚揚,導致觀光人數驟減,地方創生成為許多關心恆春發展的業者、民眾所討論的問題。後來,紅氣球陸續以創生為題,邀請講者分享經驗,諸如街道闖關遊戲、地方影展的想像……等,都獲得好評。後來還以「launch(發射)」為活動名稱,邀請10位講者,以20張照片,每張照片20秒的形式,在短短400秒內(不到7分鐘),講述各自的心得、計畫、成果,那個場次的參與人數超過80人,也完全超乎預期。高密度的分享,讓紅氣球嚴然成為交流平台,已經有業者或民眾,陸續在會後進行串聯與合作。
因為關心恆春產業的發展,紅氣球曾在4/20, 21舉辦兩場「與食物生產者的對話-台灣版食通信見面會(上、下)」,邀請 台灣版「食通信」 發起人楊燦如,介紹日本版和台灣版「食通信」內容,分享發起的原因。提及日本食通信的概念,是將雜誌與食材(食物)一同宅配給讀者,讓讀者透過閱讀,認識食材(食物)的來源,拉近消費者與生產者之間的距離,在消解陌生感之後,可以持續支持地方農林漁牧的產業。目前台灣已經有「中台灣食通信」、「東台灣食通信」、「雲林食通信」、「旅人食通信(不限定區域)」等四種刊物,期望台灣也可以透過類似的模式運作。現階段民眾可以單純購買台灣版食通信刊物,也可以刊物與食材(食物)同購。紅氣球更期望可以發刊「琅嶠食通信」(琅嶠為恆春古地名),很謙虛的說自己人微言輕,如果有恆春人登高一呼,一定會追隨響應。
今年的「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TIDF」,將在5月4日到13日進行系列播映,紅氣球書屋是活動手冊、電影票卷的索取點之一,這次交換講座活動,紅氣球將此作為伴手禮,贈送給在地方人文飲食館,在地方則是回贈「映畫埔里」戲院調查刊物,以及在地方的店刊「月訊(2018年4月,創刊號)」。另外, 國家電影中心 Taiwan Film Institute 在四月期間,在台灣北中南地區,分別舉辦了「台灣電影聚落串連行動」說明會,紅氣球與在地方英雄所見略同,各自報名了中區、南區的工作坊,也因為這次的對話,思考電影活動串連的可能性,很期待後續的發展。
訂閱:
文章 (Atom)
因為機緣而參與,因為參與而圈粉
因為機緣而參與,因為參與而圈粉 我是高雄第一社區大學的講師,第一社大為了推廣文學閱讀,與高雄文學館連結,借用文學館二樓閱讀空間,開設我的「給自己的閱讀筆記」,以及邱瓊慧老師「閱讀經典文學」兩門課程。在空間地利之便,有機會結識館內同仁。因為「閱讀筆記」的課程策略,以九週次的時間,精...
-
音像星期五之音樂聚落:特別邀稿 ----------------------- 當搖滾成為參與歷史的方式:談ChthoniC閃靈樂團〈鎮魂醒靈寺〉 鄭凱謙/撰稿 ChthoniC閃靈樂團( CHTHONIC 閃靈),其團名ChthoniC為希臘文,為眾鬼神聚...
-
林聖芳:如果旅蛙在台灣(鄭中信側記)(旅蛙仔) 6/20(三)星期三人文講堂 老婆總覺得「在地方」根本就不是店!因為,客人會很自然的走進廚房,會不好意思上廁所,會帶伴手禮。縱使是開店後才認識,客人都成為了訪客,不再是客人。聽了這段話之後,我哈哈大笑,覺得這樣很好啊!「在地方...
-
在地方人文空間《在地方好》第十二期「南方音樂夢」(2019/06/22, No.12) 南方音樂夢-1 70年前,屏東私人樂團半數成員進入國家交響樂團 (陳品君/撰文、攝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