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女孩薛羽彤在非洲馬拉威的「延經計畫」
(鄭中信/撰文,薛羽彤、鄭中信/攝影)
(刊登於《台灣教會公報TCNN》, 2020.1.2)
每趟旅行的起心動念,便已經構築了豐富的藍圖,更遑論實際的旅行經歷,以及歸國之後的回顧與反芻——「在地方人文空間」思索移動的意義,邀請諸多朋友分享各種移動的經驗;12月26日邀請曾經參與國際交流計畫的薛羽彤,聊聊她的經驗與體會。
屏東女孩薛羽彤在2017年自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系畢業之後,隨著畢嘉士基金會赴非洲馬拉威參與交流。在這個少數沒有受到內戰影響,政局相對穩定卻也是國際間名列貧窮的國度,吸引著台灣女孩的目光,處處發現異國文化、社會環境的獨特之處。
其中飲食文化特別令她感到驚奇,薛羽彤提起,當地的主食是將研磨成粉末狀的玉米煮熟,捏成團狀後搭配2、3道料理吃食;而在市場見到攤商販售一包包看似酸梅的小零食,成分其實是土塊,對某些當地人來說,食用小土塊可以緩解某些身體不適的症狀。又或者巫醫的攤販上有項藥品是將各種不同幣值、顏色的鈔票撕碎,像似販售茶葉一般,宣稱沖泡之後可以帶來好運;此外也看見世界各國募集捐贈的衣服,出現在市集販售。在這些所見所聞間,薛羽彤逐步思索在交流與服務上,究竟提供什麼樣的協助,才是真正有效且不傷害到當地的?
薛羽彤觀察畢嘉士基金會琢磨於貧窮與教育的問題,基金會與當地寡婦成立「Chitatata」婦女團體,帶領婦女學會養雞、養豬、耕種,培養謀生技能,爾後婦女甚至自發性成立日托班,為村里孩童提供日間照護及營養午餐。在體驗當地女孩的生活之後,薛羽彤發現女性會受到生理期影響,造成生理性失學;在與受過大學教育的女孩交談之後,她聽見受訪者充滿自信、願為自己和家人打造天地的言談,因而展開維持女性教育權利的思索。
薛羽彤在回國之後,便與另一位夥伴陳宣妤,以「女孩幫,幫女孩」為號召,發起了「女孩大紅日」(2017)募資活動。期望提供布衛生棉,幫忙馬拉威女孩克服生理性失學的問題。這項活動廣泛獲得迴響,原本只要募資12萬元,最後卻有24萬元支持。兩位女孩將款項最後捐至已在馬拉威服務多年的畢嘉士基金會。在女性服務上,基金會不只委託婦女製作布衛生棉以提供工作機會,更至社區為青少女進行衛教推廣,至今仍持續為馬拉威婦女盡心盡力;薛羽彤試著回應「何謂有效協助」,為自己也為他人提供參考的範本。
不攻頂的登山:屏東縣大武山成年禮
(鄭中信/撰文)
(原文刊登於《魯凱學月報》2020年1月號NO.05)
如果把屏東視為一個共同體,什麼樣的標的,會是居民的共同記憶?標高3,092公尺,為屏東阻擋颱風災害的大武山,可能會是最佳的選擇。因為,在自然環境的部分,這座高山同時擁有亞熱帶、暖溫帶、涼溫帶、冷溫帶的植物林相,孕育著豐富的生態,被國內外生態學者標定為野生動植物的基因庫。在人文價值的部分,這座山同時也是排灣族、魯凱族的聖山,是祖靈的歸宿之地,充滿豐富的文化。如果,引領居住於這片土地的青年學子,認識大武山、親近大武山,將可以培養青年們的地方情感,維繫住青年的地方認同,避免因為求學、就業的離鄉,而與土地斷了連結。
在1998年,蔡森泰(藍色東港溪)、曾昭雄(屏東縣野鳥學會)、陳永森、張騰元……等人,便在土地倫理、自然關懷、族群文化的思考下,以大武山作為標的,策劃了大武山成年禮的活動。這份企劃受到當時的屏東縣縣長蘇嘉全支持,不僅擔任第一屆的活動總領隊,也允諾將大武山成年禮的活動,訂定為屏東縣的主要活動。直到現在,持續在每年的二月到三月之間舉辦。
大武山成年禮的活動,固然與登山有關,但是重點並不在於攻頂。反而更期望參與的學員,可以透過活動,認識土地、生態、水文、地質、環保知識,在體驗的過程中,以謙卑的態度接近自然。活動全程大致可以分成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靜態課程、主題實地踏查。主要在介紹大武山的生態、文化,並且依照年度主題,帶領學員進行實地訪查。第二階段:負重訓練。男性學員將揹著15以上公斤的裝備,女性學員將揹著10公斤以上的裝備,進行兩天一夜的野地訓練,攀登比大武山矮的山丘。
這兩階段的活動,主要在學習登山技巧與知識、裝備種類與使用、紮營技巧,以及野外急救的能力。在考驗學員的體力、耐力中,同時觀察學員們的協調能力、登山態度。依據第一階段、第二階段的參與狀況,篩選出60人,參與第三階段的活動。
第三階段:為期三天的拜訪聖山。幹部將帶著被選出的60名學員,登訪大武山。活動會依循原住民族祭拜山神的儀式,在耆老的協助下,以虔誠的心靈敬告山神,說明行動的意義與目的,表達對於土地與族群的尊重。然後,會在海拔2000公尺的檜谷扎營。於隔天早上,在日本人為了祭祀照大神,而興建的大武山神社(1931),以及紀念高砂義勇軍的忠魂碑(1944)前方,進行成年禮的宣示、縣長授印、長老祝福等活動。不僅會邀請原住民耆老,講述山林智慧,也搭配賜名、時空寶盒等活動。名字的來源,取自於大自然的動植物名稱,或是山林的地形、地貌,或是形容詞。在學員抽出名稱之後,長老會解釋名字的意義。學員在山神、縣長、長老的見證下,將個人隨身小物品,放置在寶盒中,相約在五十年後開啟。透過賜名與時空寶盒的活動,讓學員與土地、與彼此有更緊密的連結。活動策劃在入山前有拜山儀式,在大武山神社(大武祠)進行成年禮,下山後則有淨山活動、謝山儀式。在尊重山林的生命態度,認識土地的過程,透過身體力行的拜訪聖山,啟發對於環境的關懷,學習分工合作的態度。
轉眼間,大武山成年禮的活動,已經舉辦了二十二屆。參與學員早已經擴及全國,還接受外籍學子的參與。持續為這片土地種下關懷環境、人文的種子。
---------------
在地方人文空間《在地方好》第三十二期「邁向成年的青春」(2020/01/02, No.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