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羽彤:台灣女孩在非洲馬拉威的「延經計畫」

客廳沙龍(12/26)
薛羽彤:台灣女孩在非洲馬拉威的「延經計畫」

〈屏東女孩薛羽彤的馬拉威國際志工之旅〉
(鄭中信/文字,薛羽彤、鄭中信/攝影)

每趟旅行的起心動念,便已經構築了豐富的藍圖,更遑論實際的旅行經歷,以及歸國之後的回顧與反芻——「在地方人文空間」思索移動的意義,邀請諸多朋友分享各種移動的經驗;12月26日邀請曾經參與國際交流計畫的薛羽彤,聊聊她的經驗與體會。

屏東女孩薛羽彤在2017年自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系畢業之後,隨著畢嘉士基金會赴非洲馬拉威參與交流。在這個少數沒有受到內戰影響,政局相對穩定卻也是國際間名列貧窮的國度,吸引著台灣女孩的目光,處處發現異國文化、社會環境的獨特之處。

其中飲食文化特別令她感到驚奇,薛羽彤提起,當地的主食是將研磨成粉末狀的玉米煮熟,捏成團狀後搭配2、3道料理吃食;而在市場見到攤商販售一包包看似酸梅的小零食,成分其實是土塊,對某些當地人來說,食用小土塊可以緩解某些身體不適的症狀。又或者巫醫的攤販上有項藥品是將各種不同幣值、顏色的鈔票撕碎,像似販售茶葉一般,宣稱沖泡之後可以帶來好運;此外也看見世界各國募集捐贈的衣服,出現在市集販售。在這些所見所聞間,薛羽彤逐步思索在交流與服務上,究竟提供什麼樣的協助,才是真正有效且不傷害到當地的?

薛羽彤觀察畢嘉士基金會琢磨於貧窮與教育的問題,基金會與當地寡婦成立「Chitatata」婦女團體,帶領婦女學會養雞、養豬、耕種,培養謀生技能,爾後婦女甚至自發性成立日托班,為村里孩童提供日間照護及營養午餐。在體驗當地女孩的生活之後,薛羽彤發現女性會受到生理期影響,造成生理性失學;在與受過大學教育的女孩交談之後,她聽見受訪者充滿自信、願為自己和家人打造天地的言談,因而展開維持女性教育權利的思索。

薛羽彤在回國之後,便與另一位夥伴陳宣妤,以「女孩幫,幫女孩」為號召,發起了「女孩大紅日」(2017)募資活動。期望提供布衛生棉,幫忙馬拉威女孩克服生理性失學的問題。這項活動廣泛獲得迴響,原本只要募資12萬元,最後卻有24萬元支持。兩位女孩將款項最後捐至已在馬拉威服務多年的畢嘉士基金會。在女性服務上,基金會不只委託婦女製作布衛生棉以提供工作機會,更至社區為青少女進行衛教推廣,至今仍持續為馬拉威婦女盡心盡力;薛羽彤試著回應「何謂有效協助」,為自己也為他人提供參考的範本。

(本文刊載於《台灣教會公報》2020.2.2)
連結網址:https://tcnn.org.tw/archives/63943
(本文刊載於《在地方好》第三十二期,2020年1月2日(NO.032)特別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因為機緣而參與,因為參與而圈粉

因為機緣而參與,因為參與而圈粉 我是高雄第一社區大學的講師,第一社大為了推廣文學閱讀,與高雄文學館連結,借用文學館二樓閱讀空間,開設我的「給自己的閱讀筆記」,以及邱瓊慧老師「閱讀經典文學」兩門課程。在空間地利之便,有機會結識館內同仁。因為「閱讀筆記」的課程策略,以九週次的時間,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