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二)農業知識隨身帶著走:特色議題綠農行動策略回顧

 (二)農業知識隨身帶著走:特色議題綠農行動策略回顧

自1760年代英國以機械取代人力、獸力開始,世界逐步由農牧時代、機械時代走向工業時代。在工業革命的趨勢下,農業勞動力不僅逐漸外流,也在世界整體工業化的轉型中,農業的重要性越來越低。至今,工業化的生活型態已經深植於當前世界,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難以脫離能源與科技的依賴,身體也逐漸朝向機械化的進程,融入工業化、機械化、科技化的系統。根據地質學的考證,從機械時代開始,全球氣候逐漸被人類的活動影響,在原子能與核能的發明之後,人類更加加速創造屬於自身的地質層「人類世」。在近現代的人類發展下,人類主體性越加凌駕於天然環境,以全球暖化、氣候變遷做為過渡,逐步創造人類獨有的環境型態。接應不暇的科技災難與氣候災難,以及複合式災難,開始有人重新思考人類與天然環境之間的關係,嘗試回歸農業的生活型態,由植物的栽種,學習與環境相處。因此,21世紀的農業(涵蓋農林漁牧),已經不能單純將其視之為產業,應當視為世界文化遺產。

近十多年來,台灣各地逐一返鄉,以安全用藥、友善農業、自然農法、有機農業從事農業生產;以生態價值為優先,申請綠色保育標章務農,都是嘗試找尋重新與氣候環境相處的先驅。各地依循地形、氣候、技術、產銷形式、規模、政策、歷史,發展特色作物。屏東也有優秀的小農,以各自的理念與思考,耕作在地物產,發展經營模式。屏北社區大學在氣候變遷、返鄉務農等趨勢,以及人口老化、地方創生等狀態與政策下,重新定位農學學群,邀請老師開課,舉辦課程、活動、工作坊,經營屏東特色的農學課程。在2018年執行「社大的青農網絡:發展在地青農支持平台創新方案」,舉辦公共論壇「食在農純鄉/屏東菜根談」(6/4)、農學課程「農社穀獲仔培訓」工作坊(11/10, 11/17)、農業市集「誠食好秋趣市集」(11/18),採訪屏東農友、企劃刊物、規劃競賽,建構農學的意義與地位,也讓更多人認識農學、關心農學。本次2020年「屏衡永續-萬人行動派」特色議題,延續過往概念,持續採訪屏東地區李啟瑞、林建勳、鄭週蘭、林宋美、卓利昌、李宗達、賴振豐、吳文志共8位農友,期望讓更多人認識在土地默默耕耘的人,肯定農學價值。

從台灣返鄉務農的行動觀察,以稻米做為進路,復耕稻田佔有很大的比例。就台灣農業歷史脈絡,稻米是台灣農業發展的經典作物。從明鄭、滿清的漢人轉植栽種,到日治時期的品種改良,乃至於國民政府以農養工政策,都曾經集中資源,發展相關技術、機械研發、土地規劃、設施建設,不論是文獻資料,還是老農口傳授受的實務經驗,都保留許多知識。稻米如何配合氣候、水源、土壤種植的產業知識,累積豐碩的資訊,也普遍留存於鄉間。

受訪的農友李啟瑞,受到賴青松(2007)啟發,扎實的走向稻米傳統耕作,以有機農業的概念,並且模仿鴨間稻的形式,找尋與自然共存的方式;李宗達因為興趣,在退休後開始務農,以友善農法種植鳳梨、洛神花、澳洲茶樹,以減碳的概念,經營農園。而林建勳、鄭週蘭,則是放棄二期稻作,以再生稻的生產策略,讓土地休生養息。此外,健康的維護與修復,也與自然環境、耕作觀念、飲食習慣、生活態度緊密連結。林宋美、林建勳、吳文志等人,因為家人或是自身的健康危機,而走向農業,試圖找尋與自然相處的方式,調節生活的節奏,讓心靈與身體調養生息。而農業作為生存的方式,也有經濟效益的考量。卓利昌找尋台灣原生茶,嘗試以地方特色建立品牌。曾經在科技產業上班的吳文志,鎖定玉米筍單一物種,設定本地、本島的消費對象,以生產線的角度,配置勞動能量,規劃耕作區域、面積、時機,安排農園管理。於保全公司上班的賴振豐,專注於屏東特色作物文心蘭,優先考量出口需求,嘗試技術突破,修正生產策略。兩人都在農業效益的邏輯中,試圖與工業效率、產能價值對話,建立屬於農業的效率與價值。

屏北社區大學在2018年「社大的青農網絡:發展在地青農支持平台創新方案」,向8位農友(吳文志、吳志賢、阮瓊富、李啓瑞、陳麗雯、李宗達、陳源宗、張增欽)進行問卷調查,另外撰寫3位農友(吳玟萱、阿英姨、黃晏柏)的採訪報導。接續前次計畫,在2020年「屏東縣(市)辦理社區大學促進公共參與特色議題計畫:屏衡永續萬人行動派」中,設計「行動策略一:看見綠農-農業知識隨身帶著走」單元,訪談8位農友,逐一撰寫成報導,放置於屏北社區大學FB平台的網誌。以兩次計畫的農友調查、訪談、報導為基底,濃縮內容,彙整8位農友的從農理念。以刊物的形式呈現,編輯《拾農》小誌,讓更多人認識,並且以行動支持,找尋與環境相處的先驅者。

屏北社區大學在2000年開始辦學,推動終身教育、成人教育之初,便以屏東學做為基礎,規劃農學學群,標記農業縣地方學的特色。課程講師有來自於學院學者,以系統性的知識架構,為農民建構學理基礎。也有來自於產業業師,在實務經驗的分享中,提供業界經驗與資訊,協助農民學習技術與了解市場。另外,為了處理農業產業鍊的供需生態,順著消費習慣的改變,陸續開設二級產業、三級產業的課程,提供產業轉型的資訊。

農學學群的講師依憑各自的技術與理念經營課程,例如王乾坤老師經營「乾坤有機生態農場」,邱秀花老師經營「祥園有機生態農場」,以經營有機農園的實際行動,回應氣候變遷、全球暖化,甚至連結學校、社區、機構,推動環境教育、生命教育。同時是九如鄉農會總幹事的龔泰文老師,隨時提供最新農業政策、技術給「屏東蘭花與香草研習」的學員,即時回應農學產業經濟、技術,給予農友指引,也將農友遭遇的問題反應中央,協助制定更貼近民意的政策。在以農養工的時代,曾經參與採購、研發農耕機具的陳光輝老師,為了解決農友機具故障維修,影響農事進度,增加農事開銷,開設「小型農機具使用維修與保養」班,間接減少機械廢棄。曾瑞美老師感念社區的協助,在經營「手工烘焙」課程的同時,常常思考社區回饋的方式。劉佳孟老師經營工作室,以增加農產品附加價值為考量,將香草食材融入「創意天然手工皂」課程,有時也會考量風俗習慣,讓產品更具有故事性,提升產業價值。

為了可以讓農業知識有更普遍的拓展,因此開設(2020)「農社穀獲仔培訓」工作坊,邀請屏北社區大學王乾坤、林永鴻、陳明昭、倪光輝、賴美玉、劉佳孟等6位老師,協助地方建構農學知識,進行農業推展。

王乾坤老師開設的「有機農園-果樹修剪」(8/19),講授認識果樹樹形,以及修剪要點,了解如何適當的修剪樹體,好讓果樹生長健康,種出安全、健康、結實纍纍的果樹。林永鴻老師開設的「作物栽培與肥培管理」(8/27),從土壤基本理化性質及肥料特性,了解如何依據不同的土壤性質,自製堆肥,搭配作物的生長期,改善土讓性質,優化肥培管理,達到作物健康管理的目的。陳明昭老師開設的「作物常見之病蟲害及其防治」(9/3, 9/5),了解作物栽培過程以及管理技術,介紹各種不同瓜果蔬菜的病蟲害種類診斷,說明殺草劑、殺蟲劑、殺菌劑的作用原理,討論防治病原和雜草。倪光輝老師開設的「屏東釀造的藝術」(8/13),選用在地的農產品,以客家族群的釀造技術,延續農作物的生命,創造在地特色的產品。賴美玉老師開設的「植物生活-苔蘚生態瓶」(8/29),運用各種植物的屬性,結合栽培管理,結合景觀設計、乾燥花藝,創造美感生活的經驗。劉佳孟老師開設的「創意天然手工皂」(8/22, 8/29),運用手工皂的技術,融入諸如檸檬、荔枝、香蕉......等等在地農作物,創造農業的二級產業。

NO.

類別

姓名

報導/影片

1

農友

李啟瑞

〈因為感動所以嘗試,半X半農,李啟瑞的從農故事〉

(鄭中信/2020.5.8)(https://reurl.cc/mn8rZj)

2

農友

林建勳

〈為了健康接觸有機,參與之後挑戰產能,林建勳的從農故事〉

(鄭中信/2020.6.8)(https://reurl.cc/Njv4Z5)

3

農友

鄭週蘭

〈只要種出來的作物被人稱讚,就是鄭週蘭最大的成就與喜悅〉

(鄭中信/2020.6.24)(https://reurl.cc/Qdre3o)

4

農友

林宋美

〈萬丹「三分甜」用自然農法體現田園生活〉

(鄭中信/2020.5.15)(https://reurl.cc/Wd6Rrk)

5

農友

卓利昌

〈在原鄉找尋尋台灣風味的返鄉青年卓利昌〉

(鄭中信/2020.9.14)(https://reurl.cc/q8LYRp)

6

農友

李宗達

〈李宗達以自然農法,逐步營造綠色生活〉

(鄭中信撰文/2020.9.10)( https://reurl.cc/4mXnXR)

7

農友

賴振豐

〈每一次都是全新的經驗,專訪文心蘭農友賴振豐先生〉

(鄭中信/2020.6.15)(https://reurl.cc/0oA9xk)

8

農友

吳文志

〈吳文志在縝密的系統規劃中,逐步發展出屬於屏東的自然農法〉

(鄭中信/2020.6.16)(https://reurl.cc/3DgnMV)

9

農友

吳文志

鄭中信(2020)〈屏東的青農故事:吳文志〉MV

(鄭中信/2020)(https://youtu.be/JRRb1ZyUGKQ)


NO.

類別

姓名

報導/影片

1

社大

王乾坤

〈王乾坤老師在退休後從農,積極累積實務經驗,學習理論知識〉

(鄭中信/2020.5.18)(https://reurl.cc/pdlr14)

2

社大

邱秀花

〈邱秀花老師以「五生循環」為核心概念,經營農學課程〉

(鄭中信/2020.6.24)(https://reurl.cc/g7VRbp)

3

社大

龔泰文

〈農業趨勢接軌,與時俱進修正課程的龔泰文老師〉

(鄭中信/2020.6.1)(https://reurl.cc/Kk7W9R)

4

社大

陳明昭

〈針對學員需求,設計病蟲害防治課程單元的陳明昭老師〉

(鄭中信撰文/2020.09.03)(https://reurl.cc/zzZV97)

5

社大

陳光輝

〈「我的人生很精彩,到現在一樣很精彩」聽陳光輝老師訴說農機歷程〉

(鄭中信/2020.6.4)(https://reurl.cc/rxyrQb)

6

社大

劉佳孟

〈在求新求變中,劉佳孟老師持續帶領學員實驗新的製皂方法〉

(鄭中信/2020.7.6)(https://reurl.cc/rxyra1)

7

社大

曾瑞美

〈做點心比做生意更加快樂,曾瑞美老師淺談烘培的學習歷程〉

(鄭中信/2020.6.12)(https://reurl.cc/vDYzLa)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因為機緣而參與,因為參與而圈粉

因為機緣而參與,因為參與而圈粉 我是高雄第一社區大學的講師,第一社大為了推廣文學閱讀,與高雄文學館連結,借用文學館二樓閱讀空間,開設我的「給自己的閱讀筆記」,以及邱瓊慧老師「閱讀經典文學」兩門課程。在空間地利之便,有機會結識館內同仁。因為「閱讀筆記」的課程策略,以九週次的時間,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