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凱謙:從開題到輸出──談刊物製作的從無到有

星期三人文講堂(4/4)
鄭凱謙:從開題到輸出:談刊物製作的從無到有(鄭中信筆記)
-----------------------------
在「暗室|微光」的企劃初期,書籍的內容、定位、架構、規模,曾經讓鄭凱謙與何嘉修兩位作者經歷一番討論。因為「暗室|微光」是以攝影為主題的書籍,涵蓋攝影人物、設備器材、拍攝技巧、沖印技術,以及影像創作、影像哲學,龐大的企圖,致使內容也隨之龐雜,這本書籍究竟該定位為雜誌或主題書?如果因為規模過大,而拆解或濃縮成為數本小冊子,是否依然可以呈現原先的想像?書籍呈現形式,必須文字與圖像兼具,才有可能將受訪者的專訪內容、影像創作呈現,這又如何與圖文書進行區隔?在講座一開始,便拋陸續出了對於書籍的思考。

兩位作者接觸傳統底片攝影的年資,只有一年到兩年的資歷,認識的攝影者不多。為了完成企劃,只好由網路搜尋,彙整當時「底片世界(FB紛絲專頁)」中較活躍的攝影者,在草擬採訪大綱之後,以私訊、郵電進行陌生拜訪。在獲得對方許可之後,接續聯繫訪談時間。在草擬訪綱時,曾經參考房慧真(2017)「像我這樣的一個記者」書籍中「蛔蟲(要事先建立基本資料,不要成為回音)」,「夾藏(提問循序漸進,避免直接戳傷)」、「年表(由事件前後,歸納歷史脈絡)」、「無聲(於無聲處聽驚雷)」、「敵人(遊走於灰色地帶,碰觸敏感問題)」的概念。但是,因為受訪者們的網路訊息不多,無法事先獲得足夠的背景資料,無法針對受訪者的特殊性準備問題,採訪架構僅能以制式化的訪綱進行,往往必須訪談兩次,才有可能達到基本的認識。

在完成文章撰寫之後,會給受訪者閱讀,補充或修改疏漏之處。進入到排版階段,也會將版面初稿寄給受訪者,請教修改意見。因為事前準備、編輯專業、採訪倫理各個面向面面俱到,整體來說,收訪者(共11位)都給予這本書籍很大的肯定。












星期三人文講堂
------------------------------
鄭凱謙:
從開題到輸出:談刊物製作的從無到有
時間:4/4(三)19:00-21:00
在地方人文空間(屏東市公園東路29號)
------------------------------
鄭凱謙熱愛傳統底片攝影,他與搭檔何嘉修以此為題,或是透過網路搜尋,或是在與朋友言談之間,認識並聯繫於台灣活躍的底片攝影者,依序採訪吳孟儒、葉政良、李俊、楊芷涵、余勁甫、Cameza、Mechanman、Wizardenx Lee、Whatevergraphy、廖俊達、管憶華等人,騎著摩托車走遍台灣各縣市,共同完成「暗室|微光」這部著作。

雖然以傳統底片為題,讓讀者在閱讀人物故事時,遊走於底片的世界裡,但是,這並不是一本執著於底片攝影的書籍。做為出生於網路世代的攝影者,僅是從「歷史的」底片出發,探問攝影的本質和意義。書籍一開始,便在「關於底片的迷思」文中提到「回到攝影本質,數位與底片的攝影,並不在於真不真,假不假,而僅是器材選擇的不同」(頁13),揭示著兩位作者的探問。

對於刊物的編輯排版,涉及主題、文字、影像的掌握,例如各個主題需要多少頁面來呈現,標題與內文的字體、字型如何選擇,照片的跨頁與不跨頁……等等,都有其特殊的考量。最後的輸出印刷,涉及設備的認識,以及與廠商溝通的問題,技術非常繁複。

因為凱謙家住高雄,離屏東很近,趁著他還沒到中北部工作前,趕緊邀請他與大家分享。有興趣的朋友千萬要把握這難得的機會。



























星期三人文講堂
~點一杯咖啡、聽一場講座。在地方人文飲食館~
----------------------------
講題:從開題到輸出──談刊物製作的從無到有
----------------------------
講者:鄭凱謙(攝影刊物「暗室|微光」編輯)
時間:2018/04/04(星期三)晚間19:00-21:00
地點:在地方人文飲食館(1F)
地址:900屏東市公園東路29號(豐源里)
----------------------------
製作一本刊物並不如一般人所想像的困難,但卻暗藏許多細節。從主題的選定、刊物內容的企劃、到排版輸出,甚至是採訪人物,都是刊物製作會遇到的事情。講者將利用他的畢業製作成品《暗室│微光》與各位討論以上所提到的問題,此書為底片攝影主題書,若對於底片攝影有興趣的朋友,也相當歡迎參與這次的講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因為機緣而參與,因為參與而圈粉

因為機緣而參與,因為參與而圈粉 我是高雄第一社區大學的講師,第一社大為了推廣文學閱讀,與高雄文學館連結,借用文學館二樓閱讀空間,開設我的「給自己的閱讀筆記」,以及邱瓊慧老師「閱讀經典文學」兩門課程。在空間地利之便,有機會結識館內同仁。因為「閱讀筆記」的課程策略,以九週次的時間,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