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制約中意識自己:
讀夏鑄九(2000)〈殖民的現代性營造:重寫日本殖民時期台灣建築與城市的歷史〉
(鄭中信/撰文)
夏鑄九認為「日本殖民帝國之特殊性在於其天皇為中心之神道國家與民(國)族文化認同計畫,追求日本之獨特性與神聖性」,搭配著軍事鎮壓、資本主義改造,逐步以鐵道建設、市區改正,在殖民主的殖民城市藍圖下,形成街道佈局、街廓組織、土地分割、建築類型、公共空間與量體關係……等等具體建設與系統,刮去原有的地景與組織形式,協助界定區域與都市管理,形成創造性破壞,進而重寫土地與生活經驗,摧毀被殖民者的主體經驗,形塑殖民主的主宰形象。(頁62-65)文中又提及「日本殖民台灣的城市與建築經由「刮去重寫」(palimpsect)的創造性破壞(creative destruction),對台灣的被殖民者而言,卻是一種破壞性創造(destructive creation)」(頁65),被宰制的殖民地,缺乏現代性的台灣,看似透過殖民主的建設與規劃而走向現在,卻也在被他者所宰制的生活經驗中,「糾結了認同上的壓抑與委屈,糾纏了自卑與自尊」,在主體缺席的建設過程裡,為難以建立自身的主體性而深感苦悶。
文章中又提到,因為殖民而走向現代化的土地,在殖民現代性的計畫中,勢必面對主體缺席的事實。縱使脫離殖民主的掌控,獨立成為國家,在歷史的進程中,依然難以逃脫模倣、移植,囚禁於殖民主的價值觀中,處於在無主體的狀態,甚至成為再生產的內部殖民。如果想要擺脫囚籠,需要「以歷史之距離,建構批判的現代性」,才能重寫被殖民者的他者(異己)的歷史。透過現代性的批判,提供反身性的空間,透過反身性的思考,不斷與重寫的歷史對話,重建自身的歷史感,在行動與實踐中,轉化為自我的認同(頁73-77)。
提問:
如何讓自以為擁有主體的個體,意識自身的無主體性?意識到當前的主體,其實是內部殖民的囚籠?看似需要具有反身性思考的個體,投遞石塊、撩撥漣漪,讓複製價值的俘虜群體,產生批判性思考。但是,具有反身性思考的個體,在不斷的質疑、批判、摸索中,不僅持續與重寫的歷史對話,也在重寫建構的歷史,面向廢墟而前行。深知固著於特定價值的危險,又如何能夠堅定的停在某處,或者在某個時空,將石塊丟出。迎接隨之而來的噴濺,幾乎等同於將自身投入池水,無須投石。
心靈之眼:
讀《心靈之眼:決定性瞬間,布列松談攝影》
(林儷芳/撰文)
若稍微對攝影有些興趣,大概很難不聽聞大師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的名字以及其提出的「決定性瞬間」。關於決定性瞬間的解析,我可不敢亂寫!就去看強大研究者的文字吧。但我想,暫且不懂這些進一步的解釋應該也不妨礙閱讀。
「在這個被利字壓垮的世間,被高科技生聲催討、糟蹋的世間,全球化─這個新的奴隸制度─帶來的權力飢渴正在蹂躪;在這些之外,友誼還存在,愛存在。」(亨利‧卡提耶-布列松 1998年5月15日)這是放在書最前面的一段文字。個人覺得,這比一些理論解釋更貼近核心。也揭示了這本文集超越時代的雋永性。
書籍架構可以分成三個部分的文字集合:「談攝影與繪畫」、「見證偉大的歷史」以及「談攝影家與友人」。綜觀文集包含了布列松對攝影與繪畫的見解(談論「決定性瞬間」見此部分),還有一些拍攝經歷敘述。最後是論及朋友與其他攝影師的內容。裡面沒有大篇、條理分明的論述,也沒有任何實際操作方式的教學指導。反而比較像是日記或是筆記般緩緩敘述。讓布列松足以被稱為大師的思惟火光,就散落於其中。
由起初的文字開始,就可以感受到布列松有多麼關心這個世界以及生活在這個世界中的人們。相機只是一種工具,攝影是手段(繪畫是另一種),最重要的是心中嚮往且熱愛的事物。因為有愛,所以會更認真的觀心、觀察。然後透過攝影中的取捨,在按下快門的同時提問也給出回答(呈現其觀點)。
作者寫下這些論述時是底片年代。可書中內容卻一再引發我反思如今數位攝影的現況。由於時代推移,我們現在口袋中的任何一支智慧型手機,都比當年布列松手上那台徠卡要輕便許多,且沒有底片張數限制,甚至所見即所得。然而,現代有不少人卻對於眼前所見如此漫不經心,缺少專注力與進一步的思考,就隨意按下快門。有些人則是本末倒置,機皇、鏡皇一代代的換,開箱文一篇又一篇。好像沒有某樣人生就不圓滿了。但如果仔細一想,現在機器已經超出過往大師們想像太多了。(不過,商業攝影工作者或專門測試的人應該要例外啦。工作是收錢的,用新的機器總是比較穩當吧。)布列松在書中提到了,這些真的只是工具而已。對於工具與使用技術的掌握還有熟悉更為重要。
其中一段文字更是讓我忍不住想笑:「某些人對於攝影技巧的看法,亦即毫無節制地去追求影像清晰度的偏好,總是逗得我很樂;這是一種對於精雕細琢的熱情,還是他們希望藉由逼真的錯覺好能更緊抓住現實一些?不管怎樣,這些人都遠了真正問題的核心,如同另一世代的人嘗試用藝術的朦朧感來包裝自己的軼聞故事。」總覺得,前面這不就是在說某些論壇大大嗎?而最後一句則讓我聯想到了當今所謂「文青」的IG攝影作品還有LOMO照。
總之,對於攝影、影像有興趣的人,這本書籍真心推薦。甚至,我覺得一般人也可以閱讀。如今已是影像時代,我們難以躲開這波浪潮。人人都有機會透過越來越便宜方便的器材創作影像內容。大家亦不斷地在練習「觀看」。如何在眼球世代中自處?比起許多的技巧書,這本書中集結了吉光片羽般的文字,似乎更能做為一種索引。
(授權轉載於「我與我共存亡」網站,於2019.01.25發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