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乾坤老師透過有機農業、生態保育,實踐年輕時期的興趣,豐富退休生活
(鄭中信撰文/2020.05.18)
原文刊載於「屏北社大」FB專頁:https://reurl.cc/7XEZ1Q
王乾坤老師在2010年,於屏北社大內埔分班開設有機農園的課程之後,倍受歡迎,陸續在校本部、竹田、潮州、九如、里港開課,已經成為社大重要的農學課程。王乾坤老師自己也經營「乾坤有機生態農場」,因為知道化學合成農藥對人體的影響,所以不希望在退休後務農的生活,依然有化學合成農藥的干擾,而以有機農法栽種作物,並通過「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的有機驗證。響應綠色保育的理念「不施化學合成農藥、化學肥料、除草劑或是天然但有害環境、傷害物種的資材。提供生物覓食、棲地的友善環境,朝向農田生物多樣性的目標」,因此有保育類昆蟲黃裳鳳蝶的出沒,獲得綠色保育標章的驗證。
王乾坤老師回憶到,自己本身是台科大化工系第一屆畢業生,為了生活而在石化工廠服務。但是,從小就喜歡大自然,讀書的時候就有訂購農業雜誌的習慣,會在自家的頂樓種花草,在工廠成立蘭花社,教大家種蘭花。為了一償心願,在1996年於萬巒找到適合農地,2001年退休之後,才正式進入從農的生活。
對於農業知識,是到農試所鳳山熱帶園藝試驗分所學習的。當時和鄧永興博士學習種荔枝,也在那裡當了一、兩年的志工,在實作中累積經驗。因此,農場以荔枝為主要作物,在鄧永興老師的指導與引介下,初期以慣行農法施作,產量豐,是農友參訪學習的農場。之後以有機農法施作,產量銳減,盛況不再。在荔枝產期比較短,有機耕作又會讓產能降低的問題下,王乾坤老師嘗試同時種植產期有半年的作物(例如百香果),以及產期一年的作物(例如芭樂),藉以分散風險,種類也就開始越來越多,收集嘗試種植的水果種類有一百多種。為讓生態變得更好,還種植了蜜源植物、食草,吸引了松鼠、鳥類、野兔、昆蟲,於2003年便通過有機驗證。
為了充實學術的知識,便到屏東科技大學旁聽。在2004年報考屏科大「熱帶農業暨國際合作學系」碩士班,由柯立祥、王鐘和兩位老師共同指導,花了五年的時間,收集累積田間的資料,以「有機栽培玉荷包荔枝營養管理與產量研究」為題,在民國2008年取得學位。在這段求學期間,不只是在本系所上課,只要可能用得上的知識,例如農園系、植物醫學系、森林系、食品系的課程,都盡可能地去聽課。
除了在屏科大聽課,晚間也到屏北社大繼續充實知識,從週一到週五晚上,兩夫妻什麼課程都上,例如農業、生態、電腦、手工皂等等課程,只要有可能用到的都學,王乾坤老師幽默地說,當時算是社大的大戶。後來,透過社大的講師介紹、推薦,開始在屏北社大開設有機農園的課程。授課初期,依然是一邊授課、一邊聽課,廣泛吸收。或許是有實務經驗、理論基礎,也就容易切入學生想要的內容,在教學相長的互動下,就這樣被學員喜愛,課程逐漸增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