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達以自然農法,逐步營造綠色生活

 李宗達以自然農法,逐步營造綠色生活

 (鄭中信撰文/2020.9.10)

李宗達並不是農家子弟,對於走上農業之路,並沒有很明確的動機,一切隨綠而成。念的是高工機工科,後來讀高雄工專、台科大機械系及高師大工教碩士,考了機械高考,工作也跟農業沒有關係。從小就覺得看著植物生長,很吸引人。於是就在興趣下,在市民農場耕作,栽種葉菜類,自己種菜自己吃,做個閒暇的假日農夫。大約經過八年的時間,確定自己真的有興趣,才離開市民農場,找尋中大型的土地,學習有機耕作、土壤、嫁接、機械操作,大面積的土地管理。後來,也真的買了農地,在退休後投入務農的行列。

務農的經過,充滿了各種故事,締結許多善緣。為了學習農學知識,於是到學校、社大或是農改場上課。在屏北社大上的課,大都是實用性課程,例如果樹修剪課程、水電課程、肥培課程。過程中認識了學員林建勳,於是到他的農田見習,也就在附近買了農地。後來在機緣之下,認識陳光輝老師,因此成為橋梁,協助陳光輝老師,協助投遞課綱到屏北社大,順利開課。李宗達提到,修讀農機課程的學員有個趣味的現象,有一部分是為了要幫忙父母解決問題而來,本身並沒有從農。因為學員居住地分散,無法像過去農業社會換工,互相支援的狀況比較少。課程互動接近於同好會,交流機器的使用與保養方式,或者透過學員添購設備,認識新的機具。為了永續經營班級,李宗達在擔任第一任班長時,提議藉著每學期謝師宴的機會,選出下一任班長,開學之後,再選副班長與總務,藉以增加學員的凝聚力。縱使學員來來去去,卻也培養了固定的成員。未來可能會接棒農機具課程。

李宗達提到,剛購買農地時,原有的土地上種滿了鳳梨。鳳梨植株的周邊鋪了黑色塑膠布,藉由遮光避免雜草的生長,吸收養分,而處理塑膠布的習慣是,直接用中耕機打碎,混合到泥土中。為了避免泥土混入這些塑膠雜物,特別請大學生協助,在凌晨較為涼爽的時刻,將鳳梨逐一折斷、清除,然後再將塑膠布移除。讓大學生留下深刻的經驗,間接完成了一次與環境友善相處的教育。隨後,李宗達依然仿效前人,嘗試種植鳳梨,只是改以木屑、果皮、茶葉鋪設在鳳梨植株周圍,達到了遮光的效果,也製作堆肥,增加土壤的肥份。預備種植洛神花,或是其他作物,以輪作的方式,增加作物的多樣性。

因為使用自然農法管理農場的緣故,沒有使用殺蟲劑、殺草劑,農場綠意盎然。在減塑的概念下,農舍的平台,使用國中小廢棄的書桌桌板,欄杆則是使用別人家不要的圍籬鐵架,或者使用被鋸下的樹幹,剩餘的木板,締造了小巧精緻的空間。對於農舍的採光,天花板中間鋪設了透光浪板做為天井,浪板下方安裝了太陽能電板,連結低功率的LED燈泡,提供黃昏的照明,充分做到減碳目的,逐步營造綠色生活的環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因為機緣而參與,因為參與而圈粉

因為機緣而參與,因為參與而圈粉 我是高雄第一社區大學的講師,第一社大為了推廣文學閱讀,與高雄文學館連結,借用文學館二樓閱讀空間,開設我的「給自己的閱讀筆記」,以及邱瓊慧老師「閱讀經典文學」兩門課程。在空間地利之便,有機會結識館內同仁。因為「閱讀筆記」的課程策略,以九週次的時間,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