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中信:民國50年代的性別開放/不開放?!(邵羅輝(1962)《舊情綿綿》)

【屏東影展】臺灣電影聚落串聯(3/8)

鄭中信:民國50年代的性別開放/不開放?!(邵羅輝(1962)《舊情綿綿》)

在邵羅輝(1962)《舊情綿綿》的女性,充滿了勇氣,主動、積極的追求愛情,男性則相對懦弱,被輿論所牽制。以配角女教師為例,在洪一峰(男主角、男教師)到小村莊任職之後,便在下班途中(開放空間)接近男主角,甚至單獨在男主角的房間(私密空間),等待男主角的歸來,哪怕是房東趕人,也堅決表現對於男主角的愛慕,完全不理會空間的開放性與私密性。當男主角遭到流氓圍毆時,女教師與另一位男教師出現,以矯健的身手解救,展現不遜於男性的能力。雖然,導演刻意安排跌倒的橋段,意圖將女教師形塑為丑角,卻也不失為展現自我意識的女性角色。

由白蓉(女主角、檳榔姑娘)飾演的月霞,所展現的愛情追求,更勝於女教師。夜晚主動與朋友一同,在男主角房間的窗邊,聆聽男主角演奏小提琴。在得知即將被繼父許配給公司董事長之後,提議與男主角邀約私奔。在獲悉男主角到阿里山林場時,獨自前往投靠所愛的人,並且為男主角生下女兒。雖然,依然被繼父的抓回,被迫許配給董事長,依然期望與男主角重逢。

反倒是男性在意輿論,不敢承認自身的情感,呈現懦弱的樣貌。例如男主角在遭受私奔、流氓的風波時,選擇離開農村(逃避);女主角到阿里山林場找男主角時,男主角試圖規勸女主角回去(回絕)。在結尾處,以繼父寄給男主角的信件作結,在說明女主角的貞操與貞潔之後,男主角的一抹微笑,結束整部影片。

雖然電影意圖展現男主角擁有的才氣,用小提琴自彈自唱,創作流行歌曲,演唱個人的情懷,成為家喻戶曉的明星。但是,對於愛慕與行動之間,導演選擇情懷的抒發,讓男性成為被動的接受者。電影中的男性與女性形象,或許都是導演、編劇的想像,不必然與現實連結。但是,通過審查制度的電影播映,不也是揭示著,當時代對於性別關係的接受程度?!民國50年代的台灣性別開放程度,應該不亞於現在。(當年的年輕人,似乎活得越來越保守了。)

#在地方人文空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因為機緣而參與,因為參與而圈粉

因為機緣而參與,因為參與而圈粉 我是高雄第一社區大學的講師,第一社大為了推廣文學閱讀,與高雄文學館連結,借用文學館二樓閱讀空間,開設我的「給自己的閱讀筆記」,以及邱瓊慧老師「閱讀經典文學」兩門課程。在空間地利之便,有機會結識館內同仁。因為「閱讀筆記」的課程策略,以九週次的時間,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