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靖怡:澳洲打工度假,是第一桶金?還是逃避人生?(鄭中信/心得)

偶然沙龍(1/15(星期二), 19:00)
龔靖怡:澳洲打工度假,是第一桶金?還是逃避人生?(鄭中信/心得)

如果有人詢問你,台灣是個什麼樣的地方(台灣是個什麼樣的國家)?台灣的特色是什麼?你會如何回答?如果有人詢問你的家庭?你的休閒生活?你又會如何回答?這是講者龔靖怡在澳洲遊歷的經驗,同時也是給予參與講座的朋友,所進行的提問。而這些看似稀鬆平常的事,應當是理所當然的回應,但是,我卻因此而停頓。這樣的停頓,並不是不曾思索,而是反應出對於答案的懷疑。對於答案的懷疑(懷疑的本身),可能代表著對於答案的沒有自信。其實,這些問題的提問,頻繁的出現在街頭巷尾,來自不同生活背景的人,總會對彼此的經歷產生好奇,所以在差異文化的接觸中,對於陌生文化(國家、地方)的好奇,並非奇特。對於回應的停頓,有可能出自於心裡的防備。但是,為何防備?立場同異與否的判讀,為何比答案更為優先?我們是否害怕面對差異?靖怡在差異的脈絡中,間接提問我們為何區隔膚色的差異?是否在既定的成見中,已經造成了疏離?我們又為何區隔職業的差異?在實際的社會架構(運作)中,都不能缺少任何職業類別,我們又怎能有職業貴賤的區隔?!

如果我們已經想好了答案?那些答案又代表著什麼?形塑出什麼樣的世界?當我們有機會陳述我們的記憶,我們會寫出什麼樣的故事?……總之,這份筆記的撰寫時間拖了太久,我忘記靖怡說了什麼,只記得她巧逢表演藝術的節慶,大量觀賞表演,生活過得很充實。還提供的節目的連結,解說分類內容與特色。

因為靖怡有過茶葉、咖啡的工作經歷,在澳洲的遊歷中,便思索著台灣茶葉的當代國際地位,即將在2019年3月前往日本,也以茶文化(發酵、半發酵茶)為主軸,疏理茶葉的國際脈動。講座當下,並未認識台灣茶葉的歷史,只覺得遊歷世界的靖怡,從全球思考定位的格局,很令人稱羨。後來因為重新整理蘇碩斌(2010)《看不見的與看得見的台北》,講述台灣茶葉的生產,自清朝嘉慶年間便引入,而在咸豐十一年(1861)開港之後,與世界經濟體接軌,促使大稻埕的發展,締造台北市街的繁華。才再次確認,從台灣茶葉的歷史出發,也擁有足夠的深度,架構台灣茶葉的經濟體系。很期待靖怡回國之後的發展,以她經濟學的背景,再加上世界的遊歷,以及歷史的考察,一定可以有縝密的脈絡,思考台灣茶葉的未來。

#在地方人文空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因為機緣而參與,因為參與而圈粉

因為機緣而參與,因為參與而圈粉 我是高雄第一社區大學的講師,第一社大為了推廣文學閱讀,與高雄文學館連結,借用文學館二樓閱讀空間,開設我的「給自己的閱讀筆記」,以及邱瓊慧老師「閱讀經典文學」兩門課程。在空間地利之便,有機會結識館內同仁。因為「閱讀筆記」的課程策略,以九週次的時間,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