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中信:觀察與監控的區隔,源自於態度

觀察與監控的區隔,源自於態度

iNatureList是個強大的系統,試圖透過動植物的定位、拍攝,掌握全球自然生態的趨勢;在觀察員、鑑定員的設計中,增加了資訊的信效度,也間接達到教育訓練的功能。在使用iNatureList之後,在地方人文空間便以beingplace為名,開始規劃系列專案(屏東公園、千禧公園、歷史建物區、歷史場域、都市河川渠道)。試圖找尋熟悉植物、土壤知識的朋友,透過植物的種類、數量、生長,觀察城市微型氣候、土壤狀況。為了讓數據更快速的累績,將在掌握足夠背景資料,疏理區域脈絡之後,舉辦相關活動、講座、課程,邀請同好參與,以群體力量進行。

聚集群體力量,還有公民行動的意義。屏東還不是進步的縣市,目前公部門依然以短期利用的角度思考文化。(例如為了舉辦2019年臺灣燈會、臺灣設計節,縣府曾經於201810月招開文資審查會議,討論是否取消部分歷史建物資格,以利活動規劃與土地利用)如果透過自然觀察,帶領人群進入歷史現場,了解屏東發展的紋理,或許可以增加土地認同,進而關注地方政策的合理性,不被光鮮亮麗「我驕傲」的包裝話語所左右,被政策性「我屏東」的我群意識所狹持。雖然尚未聚集群體力量,但是,僅僅一個月的個人觀察,部分物種與專案,意外的被國內外植物學者、植物學博物館關注,間接將臺灣、屏東曝光於世界,輾轉證實定位標記的科技發展,如何促成全球化,縮短國際距離。

在越來越被肯定,越來越具有成果的執行中,萌生了密集使用iNatureList,以便建立更細緻、廣泛登錄屏東生物標記的心態,正好揭示資訊掌控下的權力意識,提供了科技使用的反思與提醒。如果將iNatureList拍攝、標記的對象,從「非人」置換成「人」,其實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天網工程並無差異。使用iNatureList的時候,以權力的態度觀看,積極掌握生物的物種、數量與生長狀況,回應環境變化,與中國使用天眼、天網積極掌握人民的個人行為、族群活動,藉以管理社會秩序,兩者之間並無區隔。所謂的觀察,隨時可以反向詮釋,成為監控,而意義的轉換,來自於心態的轉折。慾望越強烈的使用者,越是容易以權力的姿態操控科技,哪怕慾望的內容是正義,而非利益。當使用者拒絕反省,放縱慾望,或是缺乏後設思考的能力,沈浸於慾望,都將助長權力的觀看,醞釀抹除的暴力。

Beingplace承認,各個專案都不是生物觀測而已,它們都是基於特定的價值,劃定場域,藉以提出特定的訴求。雖然勢單力薄,群策群力的願景有待努力,卻也會時時刻刻提醒,避免絕對正義、避免慾望放縱,持續維持著觀察,回應環境變遷、回應政策措施。邀請有志一同的朋友共同參與iNatureList。也趁此機會,呼籲有幸相逢的讀者們,慾望無法避免,也或多或少擁有權力,如何避免慾望的放縱、沈浸,避免暴力,需要自省的能力與智慧。(在撰寫這篇文章的同一天(10/4),香港林鄭月娥宣布實施《反蒙面法》,令人憂心忡忡。面對他者的暴力,要有因應的措施,同時也更加提醒後設自省的重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因為機緣而參與,因為參與而圈粉

因為機緣而參與,因為參與而圈粉 我是高雄第一社區大學的講師,第一社大為了推廣文學閱讀,與高雄文學館連結,借用文學館二樓閱讀空間,開設我的「給自己的閱讀筆記」,以及邱瓊慧老師「閱讀經典文學」兩門課程。在空間地利之便,有機會結識館內同仁。因為「閱讀筆記」的課程策略,以九週次的時間,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