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中信:臺灣的梅花鹿復育(談公共電視《農村的遠見》第二季)

公共電視農村的遠見第二季「東方白鸛的天空:日本豐岡市」
鄭中信 

關於公共電視「農村的遠見」、第二季第一集「東方白鸛的天空:日本豐岡市」,從1971年最後一隻野地的東方白鸛滅絕,作為切入點,回顧過去慣行農法的耕作概念,在開闢山林,以增加農耕的面積,使用農藥或器具,藉以清除任何讓農作物減產的物種,使得原本棲息於豐岡市的東方白鸛,逐漸減少,最後在野地中消失。

而開始反思人與自然的關係,來自於人口外移,農業逐漸沒落,以及日趨嚴重的高齡化問題,不單純是對於生態的反思。在還原自然原本的生態環境,有助於回覆物種多樣性,也將有助於建構適合人居的生活環境。豐岡市因此成立特別的處室,順應當代倡議友善環境的氛圍,試圖透過東方白鸛的復育,喚醒地方記憶,建立友善農業的認同感。透過召喚過往生活環境的美好,架構居民共同的願景,扭轉與量產農作的觀念。積極說服農民改用友善農業(或自然農法),進行環境復育的宣導;給予經費資源,說服具有農事經驗的年輕人留鄉或返鄉,協助建立品牌,並且協助產銷。在學校方面,定期推動環境教育,體驗農事生活,食用在地生產的糧食,觀察野地生物(尤其是東方白鸛),建立在地認同。設立專責組織,進行東方白鸛的復育,以利地方感的建立。當東方白鸛於2006年正式野放時,邀請公爵皇子主持儀式,正式確立品牌。

臺灣的復育相對可愛、單純,生態是生態、經濟是經濟、政策是政策,沒有太緊密的利害關係,讓生態維持著純粹。當然,也因此容易出現立場的歧異。例如:當野生動物進入農作區域、生活空間,居民便會提出過度復育、適時補殺的聲音;當保育議題、環境問題、健康議題再次浮現,復育的聲浪又會蓋過質疑的聲音。臺灣獼猴、臺灣梅花鹿是普遍討論的對象。

臺灣野生梅花鹿因為獸皮討喜,成為外銷的商品,在大量捕殺下,於1969年絕跡(比東方白鸛1971年還早絕跡)。後來,在1984年於墾丁國家公園開始復育計畫,歷經十年的時間,在1994年(絕跡的35年後)於社頂公園完成第一次野放,至今已經有兩千頭的野地梅花鹿。臺灣應當感到驕傲,對於生態復育的觀念與技術,與日本不遑多讓。只是,廿世紀末的臺灣,人口外流、高齡化問題尚未被廣泛討論;慈心基金會與林務局合作的綠色保育計畫,傳遞友善耕作的綠保標章,在2010年才開始推動。野放在國家公園的臺灣梅花鹿,焦點很單純的圍繞在生態保育,並未與地方品牌、地方特色連結。另外,當臺灣已然面臨與日本類似的人口問題時,也沒有即時的學習日本經驗,因地制宜的設置地方權責單位,將生態環境、產業形式、人口政策連結起來。使得生態、經濟、政策,處於無法磨合的狀態。

日本豐岡市為了解決人口流動與高齡的問題,以「地方創生」的架構,將人口、產業、生態包裹,強調以人為本質,找尋人與自然共存的方式,固然消費了自然生態,卻也找到了復育生態共識。臺灣不必模仿,卻也可以作為參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因為機緣而參與,因為參與而圈粉

因為機緣而參與,因為參與而圈粉 我是高雄第一社區大學的講師,第一社大為了推廣文學閱讀,與高雄文學館連結,借用文學館二樓閱讀空間,開設我的「給自己的閱讀筆記」,以及邱瓊慧老師「閱讀經典文學」兩門課程。在空間地利之便,有機會結識館內同仁。因為「閱讀筆記」的課程策略,以九週次的時間,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