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中信:如何拍攝台灣欒樹(09/29)

外拍活動(9/29)(屏北社區大學)
課程:屏東街頭巷弄-手機帶我趴趴照
講師:鄭中信
主題:如何拍出美美的台灣欒樹
地點:屏東市建國國小附近、萬年溪旁
















在地方7月至9月(第3季)活動彙編


在地方7月至9月(第3季)活動彙編

2018年

7月3日 1400-1600 編輯美好刊物 鄭中信 如何拍好人物專訪
7月4日 1400-1600 製作手工書 鄭中信 竹簡
7月4日 1900-2100 星期三人文講堂 古佳峻 乞龜漫談
7月6日 1900-2100 音像星期五 鄭中信 用倒立拼貼方向:讀黃明正(2011)「告訴世界我是誰」
7月11日 1400-1600 製作手工書 鄭中信 卷軸
7月11日 1900-2100 星期三人文講堂 鄭逸如 正確睡眠讓你一夜好眠
7月13日 1400-1600 音像敘事讀書會 鄭中信 閱讀《觀看的實踐-給所有影像世代的視覺文化導論》台北:臉譜出版,2009年
7月13日 1900-2100 二五評圖會 評圖會 二五評圖會
7月18日 1400-1600 製作手工書 鄭中信 當代摺疊書
7月18日 1900-2100 星期三人文講堂 鄭中信 拍攝寧靜的方式:教你捕捉寧靜的符號
7月20日 1600-1730 音像星期五 Azua樂團 Azua*one專輯創作分享會
7月20日 1900-2100 音像星期五 陳怡靜、鄭中信 魚音繞樑:戀唸台江
7月21日 1600-1700 偶然沙龍 巴奈 巴奈海嘯巡迴100場:在地方人文空間
7月23日 0900-1030 移地活動 鄭中信 兒童攝影藝術(東港國小)
7月25日 1900-2100 星期三人文講堂 葉慶元 滄海桑田,十三年來屏東眷村變遷紀實
7月26日 1900-2100 地方知識分享會 鄭中信 聊聊屏東書店考古
7月26日 1300-1600 移地活動 鄭中信 攝區印象。映像社區(大東文化藝術中心)
7月28日 0930-1130 移地活動 鄭中信 家長與孩子的第一堂攝影課(屏東市美術館)


8月1日 1400-1600 製作手工書 鄭中信 線裝書
8月1日 1900-2100 星期三人文講堂 劉祖貞 一方水土一方人:談新疆之旅
8月2日 1900-2100 地方知識分享會 鄭中信 窗框裡的「畫」面:談陳伯義〈莫拉克‧南沙魯〉
8月3日 1900-2100 音像星期五 鄭中信 穿梭在時空中的紅色斗篷:談黃信堯(2013)「阿里88」紀錄片
8月8日 1900-2100 星期三人文講堂 鄭中信 左翼時態:談莫拉克獨立新聞網及其《在永久屋裡想家》的廢棄
8月9日 1900-2100 地方知識分享會 鄭中信 這條河不能帶走一切:談楊力州《拔一條河》(24分鐘版本)
8月10日 1900-2100 二五評圖會 評圖會 二五評圖會
8月15日 1900-2100 星期三人文講堂 林鴻瑞 「在地方」:噶哈巫語言文化的尋寶之旅
8月16日 1900-2100 閱讀分享會 鄭中信 吳明益創作年表
8月17日 1900-2100 音像星期五 鄭中信 動物園裡的北極熊:談羅晟文(2015)「白熊計畫 White Bear」攝影作品
8月22日 1900-2100 星期三人文講堂 朱志煒 去日本騎跤踏車—旅行分享
8月23日 1900-2100 偶然沙龍 邱韻芳 觀光與文化
8月24日 1900-2100 音像星期五 鄭中信 繼續、續向前:談馬立群「公器」紀錄片
8月29日 1900-2100 星期三人文講堂 王稟荃 高齡多重用藥與健康指導
8月30日 1900-2100 偶然沙龍 宋鰲 六堆客家采風錄


9月5日 1900-2100 星期三人文講堂 鄭中信 你怎麼知道一半不是全部:談萬芳(2015)《一半。萬芳的小劇場》專輯
9月5日 1400-1600 身邊的故事 李淑勻 編輯老屋新生命
9月6日 1900-2100 閱讀分享會 分享會 讀吳明益(2015)「單車失竊記」-1
9月7日 1900-2100 音像星期五 鄭中信 黑畫面算不算影片?:談鍾孟宏〈11'9'01〉
9月12日 1900-2100 星期三人文講堂 梁偉樂 意外開啟的潛水人生
9月13日 1900-2100 閱讀分享會 鄭中信 災難需要英雄?!:讀許榮哲(2008)「漂泊的湖」
9月14日 1900-2100 二五評圖會 評圖會 二五評圖會
9月18日 1350-1550 包場活動 蘇義雄 行為改變技術
9月19日 1900-2100 星期三人文講堂 徐士桓 不「泰」一樣,來去異域
9月20日 1900-2100 閱讀分享會 分享會 讀吳明益(2015)「單車失竊記」-2
9月20日 1400-1600 閱讀分享會 鄭中信 傻子真的是傻子?!:讀許榮哲(2008)「漂泊的湖」
9月22日 1830-2130 移地活動 鄭中信 旗山用力講座「最後放映師」電影映後座談
9月26日 1900-2100 星期三人文講堂 鄭中信 如何筆記?聊聊圖像思考與問題意識
9月27日 1900-2100 地方知識分享會 鄭中信 讓世界看見地方:人文地圖的建構與想像
9月28日 1900-2100 閱讀分享會 分享會 讀吳明益(2015)「單車失竊記」-3

閱讀分享會(9/13):災難需要英雄?!(讀許榮哲(2008)《漂泊的湖》)

在地方人文空間

閱讀分享會(9/13):災難需要英雄?!
讀本:許榮哲(2008)《漂泊的湖》
引言:鄭中信

死去的人物終將停留在死去的時刻,遲早被人遺忘。將死去人物的功績延續,放置在依然存活的人身上,可以持續保存死人的故事,甚至創造出新的故事。英雄故事在血緣繼承、意志繼承等等的轉移中,繼續創造光榮、流傳記憶。

名字與個體之間存在著緊密的關係,名字讓個體認知自我、實踐自我,逐漸被賦予成為獨特的生命意義;同時名字也讓個體得以與他者區隔,在不同的記憶與價值賦予下,成為被他者標記、辨識的個體。因此,名字成為自我認知與他人辨識的符號,異動了名字原本所指涉的對象,或者改變了個體原本所持有的名字,都會造成認知與辨識的錯亂。新的名稱賦予,等同於新的符號建構,個體會因為名稱的重新給予,形塑出新型態的辨識記號,豎立起新的形象,自我與他人都必須重新理解名字與個體之間的關係,才能完成正確的認知與辨識。

許榮哲《漂泊的湖》故事中,已經死去的壞人「哈勇」,從原本的寄生蟲,被賦予了新的生命價值。在搶救家人的謊言中,英雄的行徑被賦予勇氣的意義,而勇氣可以被轉換為堅毅,以死後遺孤的血液,鋪陳意志的延續。許榮哲以名稱的異動,安排角色扮演的配置,讓名為哈志遠的小孩,改換成父親的名字哈勇,讓父親救助家人性命而身殉的姿態,持續展延,以勇氣與堅毅彰顯人性光輝,宣揚重建廢墟的契機。這種更換名稱的策略,形成另一個生命荒謬,在混蛋父親的軟弱到勇敢,在母親的「不會假裝」到杜撰故事之後,小孩哈志遠從扮演自己,變成名為哈勇的「堅毅小孩」, 呈現「哈勇死了,被大地震壓死的」、「哈勇還活著,我就是哈勇」雙重角色的困惑,導引出社會畸形的道德觀。





財團法人蕭珍記文化藝術基金會:彩繪・陳玉峰的阿緱足跡研討會

見學活動(9/8)
財團法人蕭珍記文化藝術基金會彩繪陳玉峰的阿緱足跡研討會(鄭中信/側記心得)

這是個期待已久的會議,活動鎖定傳統彩繪工藝師「陳玉峰」的生平、創作作品、保存。活動議程先從歷史脈絡著手,依序以作品的分佈地點,繪製內容、時間,不同時期的風格。陸續邀請天水堂古宅後人莊世杰,講述兒時記憶,祖父與畫師的情誼,交代尊重畫師的種種;邀請陳玉峰的外孫傅炳山,講述對於外公的記憶。還找了學者,分享近期調查成果,再由蕭景文與蕭永忠兩人,講述陳玉峰的彩繪足跡。爾後,再進入彩繪修護的方式,邀請畫師許文良,描述繪畫重建與修補過程;邀請文資委員賴福林,討論文資保存的議題。再安排蕭登峰、李傑琦導論數位典藏的問題。隔天則是依循建構的知識背景,逐一參訪各地點的作品。內容豐富扎實。

原本報名全程參與,因為週六下午(9/8, 14:30-),在屏北社大開設的「屏東街頭巷弄-手機帶我趴趴照」開始上課,隔天下午(9/8, 14:00-)有「1072講師工作坊」要參與,僅能參與第一天早上議程。十分可惜!以下是約略筆記:

會議的格局弘大,試圖由台灣美術史的脈絡,思考陳玉峰在美術史的位置。就畫師創作方式,傅炳山(匠師外孫)曾經向外公詢問怎麼畫畫,阿公說「寫字是畫畫的根本,所以要先練字」,然後又跟孫子說,毛筆字一天要寫一疊。這個脈絡,提供了研究陳玉峰繪畫的重要線索,觀看畫作,進入創作著精神,不能忽略勾勒的線條筆觸。必須理解畫師各時期的風格,隨著創作心境、技巧改變,架構匠師繪畫歷程。暸解創作風格的差異之後,才能提供古蹟修復的條件,不至於造成錯誤的修繕。

目前台灣美術史,比較聚焦於菁英式的日本膠彩畫發展。觀察民間建築、廟宇的繪畫與雕塑,卻也可以發現與時俱變的變革,呈現另一種傳統與現代融合的風景。陳玉峰創作的巔峰年代,正逢台灣西洋畫的發展。初期作品,以臨摹「芥子園畫譜」、「吳友如畫集」做為基礎,已經具備獨到風格。後期與專攻陶塑、剪黏的朋友交遊,融入其他創作概念,並且逐步思考當代創作的課題。陳玉峰之所以重要,可以做為思考台灣美術史的節點,在於陳玉峰少年時期,便受邀至於南台灣地區各地繪畫,創作量體龐大。因此,依循陳玉峰的創作脈絡,不但可以觀看台灣傳統畫師的接受史,也可以看見台灣仕紳的繪畫接受史(畢竟繪畫的也是種經濟關係),輾轉填補台灣美術史中,對於傳統繪畫研究的空缺。

備註:
陳玉峰(1900-1964)在台南出生的彩繪匠師,本名陳延祿,又稱為祿仔仙(祿仔司),畫作有時會以「赤崁居士」、「台陽居士」落款。

參考資料:李奕興《府城‧彩繪‧陳玉峰》台北市: 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20024



屏北社區大學:1072講師工作坊


見學活動(9/9)
屏北社區大學:1072講師工作坊

這個學期,因為在屏北社區大學開設「屏東街頭巷弄-手機帶我趴趴照」課程(星期六1430-)的緣故,受邀請參加「1072講師工作坊」。

這門「屏東街頭巷弄-手機帶我趴趴照」,是社區大學少見的社會參與課程,主要在用手機拍照,透過影像的媒介,走讀街區、認識地方,紀錄各種人文活動、生態景觀。另外,上課場所完全不在既定的教室中,往往是借用廟宇或教堂的討論室,社區發展協會的會議室,或是小吃店或便利商店的桌椅,場域極為活潑。因為借用他人的場所,也屬於開放空間,也接受有志一同的朋友隨機亂入。這門課機動性十足,也極為具有實驗性。(目前資料顯示,已經有11人報名,請大家告訴大家,希望人數可以超過15人)

參加「1072講師工作坊」活動,可以感受到屏北社區大學的用心。最先用帶動唱的遊戲,工作同仁不惜犧牲形象,讓氣氛熱絡。然後,依據週一到週六的課程,進行分組(共A,B,C,D,E,F六組),讓同時間上課的老師可以齊聚一堂,彼此認識,期望老師們可以認識彼此的專業,藉以找尋跨課程的合作機會。第一階段的活動,便導入參與式討論的方式,試圖找尋社大的關鍵字。最初以「我認為社大講師是OOO,因為……」為題,闡釋各自的課程,以及教學理念,並且寫出課程關鍵字。再用最大公約數的方式,涵括老師們的不同理念。(我們這組的關鍵字是「三合院」,因為講師和學員涵蓋不同世代,課程涉及不同層面,用三合院融入所有的可能特色與需求)

第二階段則是找尋課程串連的機會,在參與討論之前,主任邱怡容大致介紹了各個社區大學的行動,例如台南社大(畫老建築)、松山社大(與里長合作,舉辦文化講堂)、后豐社大(老照片說故事)、北投社大(青菜合作社)、桃園社大(香包DIY,中醫課程與拼布課程的合作)、台中文山社大(芋頭粿與環境生態的連結)、新化社大(水環境、公共參與、低碳節能。七股護灘活動、月桃、菜頭粿),列舉課程非常豐富。之後介紹屏北社大自身的課程,指出「食農教育」、「眷村文化(空間活化)」、「托育(隔代教養)」三大方向。又列舉課程實踐範例,分別有二胡(國樂)薩克斯風的音樂演出,歌仔戲(群英歌仔戲實驗劇團)至署理屏東醫院表演,故事創造坊的公共參與,農業餐廳公共論壇,社區漂書計畫,手沖咖啡交流賽(跨校際比賽),日語學習的N種可能,宗聖公祠春聯書法,六堆攻炮城等等活動嘗試。

各個組別大概都有經驗老道的老師,可以在短短廿分鐘,找到課程串連方式。例如用期末成果的方式,依據各個課程的特色,進行課程組合展演,並且編排順序,以達到最大效益的呈現。我們這組(F組)則是還在認識彼此、理解彼此的階段,因此草擬出串連必須先認識彼此(認識課程)、培養默契,然後才能夠找尋課程合作的方式,無法提出有效的企劃案。

很感謝屏北社大的同仁,花了很大的心思設計活動,期望社大可以蒸蒸日上,越來越有朝氣與活力。



馬莉麗:給一個屬於自己的天空:關於旅行的故事

身邊的故事
馬莉麗:給一個屬於自己的天空:關於旅行的故事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故事,只要願意,總能信手捻來說上幾個,或許有自己的故事、有別人的故事,或許有刻苦銘心的故事、有輕鬆詼諧的故事。某些時候,故事之所以沒有說出口,倒也不是沒有機會說,而是不太習慣說,或者不知道從何說起,只要簡單起個頭,也就可以打開話夾子,滔滔不絕的講述起來。或許,這樣的開頭有點俗爛,卻是真切地敘述著,人人都有故事,都是有故事可說的人。關於「身邊的故事」這個單元,就是在這樣的思考下設計的。

先前曾經找過馬莉麗講「生活無障礙:行動不便者的日常」(6/25),講述身障的行動需求,希望「在地方人文空間」能夠提供舒適的環境,讓身障者也可以蒞臨用餐、聽講。因為這樣的分享,在地方已經準備好成組的木板,讓輪椅可以順利越過門檻。評估桌子的結構沒有中柱,四個桌腳的跨距足夠,桌面高度適中,可以讓順利使用輪椅滑進桌面下方,手臂可以直接碰觸桌面。算是符合基本需求了。

當初在接洽過程中,聚焦在身障的概念,莉麗卻更希望分享旅行經驗,認為休閒活動比較有趣,有很多故事可以講,讓我有點意外。她認為,人不應該被外在的條件限制,因而減少接觸外界的機會,哪怕是行動不方便,也應該爭取探索世界的權利。言談中,充滿正能量,態度積極,完全不受身體限制。莉麗在這樣的理念下,遊歷了台灣諸如陽明山、阿里山……各個風景名勝,據說現在只剩玉山山頂的目標尚未達成。閒暇之餘,還會與朋友邀約,一起搭乘大眾運輸工具(高鐵、捷運、公車),到各縣市遊歷,吃吃美食、看看表演,完全不受到輪椅的影響,生活極為豐富。仔細想想,縱使是四肢健全的,也難得會以休閒為名,到其他縣市逛街吧!

於是,在第一次的活動之後,順勢策劃了旅行講座「給一個屬於自己的天空:關於旅行的故事」。期望透過莉麗的講座,反思自身的生活態度,是不是有太多的藉口,阻礙了探索世界的機會?是不是可以用更加開闊的態度,看待自己的生命?是不是可以擁有更加豐富的生活?機會難得,就來感受莉麗幽默風趣的講座吧!




因為機緣而參與,因為參與而圈粉

因為機緣而參與,因為參與而圈粉 我是高雄第一社區大學的講師,第一社大為了推廣文學閱讀,與高雄文學館連結,借用文學館二樓閱讀空間,開設我的「給自己的閱讀筆記」,以及邱瓊慧老師「閱讀經典文學」兩門課程。在空間地利之便,有機會結識館內同仁。因為「閱讀筆記」的課程策略,以九週次的時間,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