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方人文空間
星期三人文講堂(9/19)
徐士桓:不「泰」一樣,來去異域(鄭中信心得側記)
講者徐士桓是大仁科技大學藥學系學生,同時也是屏東鳳凰扶輪社的成員,過去連續在2013, 2014, 2015, 2017年,參與泰北志工團行列,每次出團人數落差懸殊,有時僅有四人,有時可以有十多人,每次出團大約14天。因為村莊地處偏遠,扣除交通時間,實際服務時間大約在10天左右。士桓主要參與帕黨村、萊掌村的服務,服務內容主要有「衛生教育」、「漢字教學」兩大項目。
聽士桓描述,才知道泰北的中華民國國軍,雖然已經到第三代了,依然堅守華文文化,在教育資源嚴重不足的狀況下,卻也成立了九十多所學校(包含國小、國中)。因為師資缺乏,只要會些許漢字(正體字),受過基礎教育,便可以到學校教導孩童讀書識字。因此,只要是讀過書的人,不論是農夫、工人,陸續會在空閒之餘(或是晚間)教學。學校會支付微薄薪資,也算是提供些許的零用錢,但不能成為經濟來源。因為,務農、做工的人,也是地區性、季節性移工,不會長期停留在同一地點,師資的流動頻繁。在教育資源有限、分擔教師負擔的考量下,士桓所參與的服務隊,便以華文教學做為主要服務項目之一。就士桓觀察,中華人民共和國看見泰北資源的匱乏,已經投入大量的資金建立學校,也釋出善意,願意提供現有學校新穎的桌椅、教具、衣物、師資。雖然有多所學校拒絕資源的協助,但誘因很大,並不知道第三代以後的世代,會不會有認同的轉變,這對中華民國來說,是很大的隱憂。另外,士桓還描述了「以對方為主體」的反思,提到服務隊時常抱持「幫助弱勢」的姿態,不論是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服務隊,都有強勢介入居民生活現象,導致教學干擾、工作干擾,這使得居民對於服務隊極為反感,讓他思考服務隊為何服務?服務的本質是什麼?直指服務的價值核心。
因為工作團隊的大部分成員,擁有醫學背景,希望以衛生觀念的宣導,試圖以正確保健防患未然,減少病痛的發生,彌補偏鄉醫療資源匱乏。因此,設計諸如牙齒保健的教案,或是健康操的帶領。另外,每年服務期間,一定會進行學童健康檢查,建立完整的檔案資料,提供泰北學童的生理數據(大數據),思考台灣可以如何提供、提供何種醫療資源。也因為所有的服務都是生活的介入,服務隊必須以贈送牙刷、牙膏、貼片、綠油精……等衛生用品,做為活動參與的誘因,才能夠吸引孩童。這也真實凸顯出資源匱乏的現象。另外,有些居民有身分證、有居留證(是兩種不同身份判別),有些居民則沒有任何證件,對於身份模糊的居民來說,沒有生病、治療的權利。在醫療資源匱乏下,刮痧、拔罐、針灸等等中醫興盛,各類民俗療法也很常見。士桓在分享中提到「愛能有多少」的思考,認為服務隊的時間、資源有限,其實能夠付出的也很有限,期望在既有的服務之外,加入「生涯規劃」的項目,讓孩童可以思考(想像)自己的未來,從族群內部做起,逐步改變生活現狀。足見服務隊的宏觀視野。
星期三人文講堂(9/19)
徐士桓:不「泰」一樣,來去異域(鄭中信心得側記)
講者徐士桓是大仁科技大學藥學系學生,同時也是屏東鳳凰扶輪社的成員,過去連續在2013, 2014, 2015, 2017年,參與泰北志工團行列,每次出團人數落差懸殊,有時僅有四人,有時可以有十多人,每次出團大約14天。因為村莊地處偏遠,扣除交通時間,實際服務時間大約在10天左右。士桓主要參與帕黨村、萊掌村的服務,服務內容主要有「衛生教育」、「漢字教學」兩大項目。
聽士桓描述,才知道泰北的中華民國國軍,雖然已經到第三代了,依然堅守華文文化,在教育資源嚴重不足的狀況下,卻也成立了九十多所學校(包含國小、國中)。因為師資缺乏,只要會些許漢字(正體字),受過基礎教育,便可以到學校教導孩童讀書識字。因此,只要是讀過書的人,不論是農夫、工人,陸續會在空閒之餘(或是晚間)教學。學校會支付微薄薪資,也算是提供些許的零用錢,但不能成為經濟來源。因為,務農、做工的人,也是地區性、季節性移工,不會長期停留在同一地點,師資的流動頻繁。在教育資源有限、分擔教師負擔的考量下,士桓所參與的服務隊,便以華文教學做為主要服務項目之一。就士桓觀察,中華人民共和國看見泰北資源的匱乏,已經投入大量的資金建立學校,也釋出善意,願意提供現有學校新穎的桌椅、教具、衣物、師資。雖然有多所學校拒絕資源的協助,但誘因很大,並不知道第三代以後的世代,會不會有認同的轉變,這對中華民國來說,是很大的隱憂。另外,士桓還描述了「以對方為主體」的反思,提到服務隊時常抱持「幫助弱勢」的姿態,不論是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服務隊,都有強勢介入居民生活現象,導致教學干擾、工作干擾,這使得居民對於服務隊極為反感,讓他思考服務隊為何服務?服務的本質是什麼?直指服務的價值核心。
因為工作團隊的大部分成員,擁有醫學背景,希望以衛生觀念的宣導,試圖以正確保健防患未然,減少病痛的發生,彌補偏鄉醫療資源匱乏。因此,設計諸如牙齒保健的教案,或是健康操的帶領。另外,每年服務期間,一定會進行學童健康檢查,建立完整的檔案資料,提供泰北學童的生理數據(大數據),思考台灣可以如何提供、提供何種醫療資源。也因為所有的服務都是生活的介入,服務隊必須以贈送牙刷、牙膏、貼片、綠油精……等衛生用品,做為活動參與的誘因,才能夠吸引孩童。這也真實凸顯出資源匱乏的現象。另外,有些居民有身分證、有居留證(是兩種不同身份判別),有些居民則沒有任何證件,對於身份模糊的居民來說,沒有生病、治療的權利。在醫療資源匱乏下,刮痧、拔罐、針灸等等中醫興盛,各類民俗療法也很常見。士桓在分享中提到「愛能有多少」的思考,認為服務隊的時間、資源有限,其實能夠付出的也很有限,期望在既有的服務之外,加入「生涯規劃」的項目,讓孩童可以思考(想像)自己的未來,從族群內部做起,逐步改變生活現狀。足見服務隊的宏觀視野。
星期三人文講堂(9/19)
關於滇緬華人軍隊(中華民國國軍)的故事,有鄧克保(柏楊)(1961)《異域》的小說連載(自立晚報),後來有朱延平《異域》(1990)、《孤軍》(1993)、《無國籍公民》(2011)(收錄於建國百年合集電影《10+10》)電影,爾後有覃怡輝(2009)《金三角國軍血淚史:1950–1981》、吳秀雀(2015)《舂辣椒的滋味》口述歷史,還有導演李立劭拍攝的「滇緬游擊隊三部曲」,分別為《邊城啟示錄》(2013,
71min)、《南國小兵》(2014, 55min)、《那山人這山事》(2016, 140min)。這些第二次國共內戰的雲南國軍,因為執行命令,退入緬甸等待反攻時機,卻在局勢的變動下,不被中華民國所承認,成為顛沛流離的族群。後來撤回台灣的軍隊,被安置在南投清境農場、屏東里港和高雄農場,位處邊緣,從事開墾勞動,處境也沒有多好。不論是什麼樣的文本,對於滇緬軍隊的描述,總有遺棄、孤獨、艱困的氣氛。
講者徐士桓是在「星期三人文講堂」認識的朋友,目前就讀大仁科技大學藥學系,是個關注社會議題的朋友,而且很具行動力。在閒聊中,曾經聽他提及扶輪社滇緬志工服務隊的事。這個社團組織,每年寒暑假都會組織志工團隊,進行教學服務。今年的出團活動,士桓是籌劃成員之一。我原本以為活動範圍是在屏東里港,沒想到服務的規模更複雜、更龐大,距離更遠,要搭飛機到泰北華人聚落去。不免讓人心生好奇,這是個什麼樣的志工隊?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團隊?
士桓為了讓未曾到過泰北,未曾參與服務的學弟妹們,可以快速認識滇緬軍隊的背景,特地安排里港參訪活動,接洽播放「滇緬游擊隊三部曲」(全部都播映喔!),邀請導演李立劭映後座談。對於泰北服務的活動,可謂不遺餘力。於是,也趁著這樣的機會,力邀士桓抽空分享他的泰北志工經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