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分享會(9/13):災難需要英雄?!(讀許榮哲(2008)《漂泊的湖》)

在地方人文空間

閱讀分享會(9/13):災難需要英雄?!
讀本:許榮哲(2008)《漂泊的湖》
引言:鄭中信

死去的人物終將停留在死去的時刻,遲早被人遺忘。將死去人物的功績延續,放置在依然存活的人身上,可以持續保存死人的故事,甚至創造出新的故事。英雄故事在血緣繼承、意志繼承等等的轉移中,繼續創造光榮、流傳記憶。

名字與個體之間存在著緊密的關係,名字讓個體認知自我、實踐自我,逐漸被賦予成為獨特的生命意義;同時名字也讓個體得以與他者區隔,在不同的記憶與價值賦予下,成為被他者標記、辨識的個體。因此,名字成為自我認知與他人辨識的符號,異動了名字原本所指涉的對象,或者改變了個體原本所持有的名字,都會造成認知與辨識的錯亂。新的名稱賦予,等同於新的符號建構,個體會因為名稱的重新給予,形塑出新型態的辨識記號,豎立起新的形象,自我與他人都必須重新理解名字與個體之間的關係,才能完成正確的認知與辨識。

許榮哲《漂泊的湖》故事中,已經死去的壞人「哈勇」,從原本的寄生蟲,被賦予了新的生命價值。在搶救家人的謊言中,英雄的行徑被賦予勇氣的意義,而勇氣可以被轉換為堅毅,以死後遺孤的血液,鋪陳意志的延續。許榮哲以名稱的異動,安排角色扮演的配置,讓名為哈志遠的小孩,改換成父親的名字哈勇,讓父親救助家人性命而身殉的姿態,持續展延,以勇氣與堅毅彰顯人性光輝,宣揚重建廢墟的契機。這種更換名稱的策略,形成另一個生命荒謬,在混蛋父親的軟弱到勇敢,在母親的「不會假裝」到杜撰故事之後,小孩哈志遠從扮演自己,變成名為哈勇的「堅毅小孩」, 呈現「哈勇死了,被大地震壓死的」、「哈勇還活著,我就是哈勇」雙重角色的困惑,導引出社會畸形的道德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因為機緣而參與,因為參與而圈粉

因為機緣而參與,因為參與而圈粉 我是高雄第一社區大學的講師,第一社大為了推廣文學閱讀,與高雄文學館連結,借用文學館二樓閱讀空間,開設我的「給自己的閱讀筆記」,以及邱瓊慧老師「閱讀經典文學」兩門課程。在空間地利之便,有機會結識館內同仁。因為「閱讀筆記」的課程策略,以九週次的時間,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