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鰲:六堆客家采風錄(8/30)

偶然沙龍(8/30)
宋鰲:六堆客家采風錄(鄭中信筆記)

南部六堆是客家聚落的通稱,分別為前堆(長治、麟洛、九如圳寮、屏東市田寮、鹽埔七份仔)、後堆(內埔)、左堆(新埤、佳冬)、右堆(高樹、美濃、六龜、杉林、甲仙各一部分、里港武洛、旗山手巾寮)、中堆(竹田)、先鋒堆(萬巒)。

南部六堆客家聚落,主要有兩個時期。一是鄭成功來台(1661)的部隊士兵(反清),二是清朝的派遣軍隊(1688),用以剿匪(明鄭)和拓土。因為組成多為官兵,在所抵達的地點擔任守備任務,屬於軍事部隊,以「六隊」稱呼駐紮地點,更接近歷史現場。其中竹田(中堆)歷史最為悠久,是最早拓展的地區。因為當進入台灣土地主要有兩條路線拓展,一是從下淡水溪(高屏溪),進入萬丹的濫濫庄,在沿著溪流向上游拓展至竹田、內埔、麟洛;二是從東港登岸,沿著東港溪溯溪,到潮州、竹田上岸。因此,竹田是相對較早出現的聚落。

因為接近山區,同時也在拓展土地,在防範高山原住民的侵襲下,逐漸發展出前堆、後堆,守備中心區域(中堆)。先鋒堆(萬巒)接近山區,相對武裝性較強,具備隨時調度的功能,所以稱為先鋒。左堆、右堆則是後來再拓展出來的聚落。如果想要參觀六堆的古蹟,反倒是較晚開發的左堆、右堆,比較容易看見古蹟群,因為竹田雖然最早開發,卻也較早整建,古蹟留存較少。

北部客家聚落的產生,則是在清朝禁海令解除之後,大約在雍正、乾隆時期,逐漸來到台灣(相對時間較晚)。(目前南北客家比例,南部約有30-40萬人,北部約有400萬人)

南部客家聚落有「忠勇公」的祭祀活動,相當於北部的「義民廟」,都是在供奉墾伐時期死亡的客家先祖。南北的主要差異,在於南客忠勇公的祭祀活動,多為地方頭人參與,並未普及到一般民眾(例如西勢的春季祭典、秋季祭典),有些民眾可能連廟宇位置都不清楚道;而北客的義民爺,嚴然成為客家人的信仰對象。對於紀念墾殖時期的先人,閩南族群也受到客家族群影響,繁華、里港(紅廟、白廟)地區有閩南「忠勇公」的出現。

對於客家人的印像,宋鰲整理出「一等人忠臣孝子、二件事讀書耕田」、「晴耕雨讀、耕讀傳家」、「書香門第、教育世家」、「硬頸精神(擇善固執)」、「褒忠精神」、「團結合群」、「刻苦耐勞、勤儉持家」等等特質。這些特質,會以圖像、文字的形式,出現在客家建物的各個角落。宋鰲以佳冬鄉蕭家古厝「步月樓」做為例子,讀書的地方叫做「耕讀居」,兩側牌堵寫的便是「晴耕」、「雨讀」,要有功名顯赫,才算是「光耀門楣」,以考上官職做為教育的目標,強調刻苦精神,不太朝向經商發展,而有「儒農」的複合式特質,和傳統「士農工商」的觀念緊密連結。

會後QA很俏皮地問了在地客家美食的問題,宋鰲回答內埔的粿仔會加黃菀豆,是其中特色,米苔目、豬血糕、瘦肉片也值得吃吃。聊到這裡又另外提及「鹹肥香」、「麵食(南遷的客家人以稻米磨粉,取代小麥的匱乏)」的特點,指引文化旅程的飲食知識。
---------------------------------
備註:
雖然曾經參與客家語言調查,與客家文化相關的講座,這還是第一次舉辦。因為客家族群對於文化傳承,有感特別強烈的使命感,因而「我群」的概念也較為明顯。如何找到精準的主題?如何保持互動的彈性?都是需要考量的課題。

另外,對於屏東市的族群類型、分佈、狀態,仍在摸索中。已經有不少資訊顯示,目前屏東縣市府的管理政策,以流動的人口,做為經營方針。認為發展觀光產業,引入大量的觀光客,等於帶入地方財源,有助於在地產品的就地輸出,可以留住青年、吸引人才。因此,當代屏東市的發展,尚未脫離歷史的墾伐進程,處於「移民」的社會狀態。從明清時代的閩客軍眷進駐,到日本時代空軍基地的整建,乃至於民國之後,安置外省族群(眷村區)。另外,還有糖業與菸廠的發展,有六堆(客家)、里港和萬丹(閩南)和其他地區(平埔族)的知識份子與勞動階層參與,更遑論其他各種變動,因而來到南台灣的族群。

屏東現地族群組成的「外來」特質,存在獨特性(個性),族群之間有著差異(或是變異),如果再加上資源匱乏下的競合關係,如何找到最大公約數的共性,相對困難、棘手。再加上,以觀光帶動產業的人群「流動」的脈絡,將族群差異再次強調出來。從雙重「移動」來思考,會更加接近屏東這塊土地的個性。換言之,從充滿移動的族群關係,理解屏東現狀,可能比較接近真實的屏東。如此,便很難定義屏東市的本地族群為何(因為全部都是外地),各族群所謂的傳承,指的是什麼?便需要另有一番思考了。

















偶然沙龍(8/30)
宋鰲:六堆客家采風錄

碩士論文題目是客家語(東勢大埔腔)趨向詞「來、去、轉(回)」的詞彙結構與使用邏輯。在撰寫論文期間,有幸隨同指導教授江俊龍,參與幾個客家語料庫的建置計畫。為了匯集客家語語料,接觸客家口語故事採集,以及將國語轉寫成客語的轉碼工作。計畫執行期間,時常感受到方言選字、語言轉碼,涉及文化判讀,因此認為詞彙語意的討論,必須以文化做為基礎,才有可能切入要點。也認為語言的使用邏輯,會隨著文化的轉變而轉變,不必執著既成的研究成果。所以,走入了地方,與地方締結不解之緣。

雖然在計畫執行過程,曾經到客家文物館,拍攝傳統文物,透過博物館了解六堆文化,但是僅只於圖像與文字的閱讀,鮮少進入實際的地方場域,對六堆文化依然感到陌生。大致而言,透過地方耆老、文史工作者的引介,走入實際的場域,認識地方風土,與地方對話,是快速進入文化脈絡的方式。當朋友介紹六堆的文史工作者宋鰲(傲客文史觀光導覽工作室),這簡直開啟了認識六堆的大門,自是欣喜萬分。宋鰲長年進行田野採集,熟悉地方事務;拜訪地方耆老,累積許多的口述資料。同時也擁有多年的文史導覽經驗,尤其擅長透過景觀、建物、物件,講述地方的歷史。據說導覽過程不帶任何的資料,信手拈來便是故事。認為眼睛所見之處,都容納了地方的歷史與記憶,非常瞭解物質文化的論述。

每種物質的出現,必有其原因,自有其歷史脈絡,再加上遺留的痕跡,呈現了使用的過程。因此,透過物質的觀看,可以討論物質的歷史縱深,也可以擴及周邊事物,討論相關的應用與影響。當講者宋鰲預備從地景、文物,講述六堆的文化,真的很好奇,這場分享會帶來什麼樣的奇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因為機緣而參與,因為參與而圈粉

因為機緣而參與,因為參與而圈粉 我是高雄第一社區大學的講師,第一社大為了推廣文學閱讀,與高雄文學館連結,借用文學館二樓閱讀空間,開設我的「給自己的閱讀筆記」,以及邱瓊慧老師「閱讀經典文學」兩門課程。在空間地利之便,有機會結識館內同仁。因為「閱讀筆記」的課程策略,以九週次的時間,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