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沙龍(10/4)
對於台灣的歷史,總有許多尚未描述的細節,乃至於有太多的縫隙,需要逐一的填補。而好不容易獲得的破片,卻又因為太過細碎、零散,沒有足夠的線索,得以架構藍圖。如果沒有強大的論述或觀點,難以拼貼破片,致使探詢痕跡的行者苦苦尋覓,期望從蜘絲馬跡之間串連線索。
得以與《爽文你好嗎?》的作者張凱惠連結,有貴人(梁偉樂)的相助。幾個月前的某日(容許使用贅句,就是「很久很久以前」的意思),突然的Messenger群組,開起了對話的機會。彷彿是熟悉的朋友們,沒有陌生的客套,突然打開了話夾子一般,鍵盤沒有停下,不斷的傳達各自的訊息。在指尖的跳耀之間,談的是對各自的聽聞、歷史的追尋。或許,也有些機緣,在2017年的「映畫埔里」老戲院田野調查,意外受到凱惠的注意。這個調查計畫的核心價值,重點在擾動地方。有鑑於前輩們的互動習慣,強調實際的互動,因此勤於拜訪,並沒有做太多的網路訊息傳遞。能有埔里鎮範圍之外的關注眼光,實在令人意外。大概同是拼貼破片的同路人,能體會其中的艱辛,才使得對話接連不斷。
對於這次的講座題目,曾經膠著於「230年前」發生的事件,還是「230年來」的歷史堆疊,有過「關於230年前:歷史之外的林爽文事件」、「歷史之外-230年的「林爽文事件」」……等等的討論。主要原因在於,記憶在時間的長流中,經歷不斷的累積、重組、遺失、拼貼,逐漸構成現在的認知與認同。而意識形態在不同時代、立場的流轉中,歷史隨時在差異的詮釋中變更,「N年前」的歷史會在累積、重組、遺失、拼貼中重新理解,以至於影響「N年來」的歷史解讀。因為連動關係太過複雜,最後的最後,還是回到「為什麼追尋歷史」做為命題,聊聊探詢林爽文破片的動機,讓心情輕鬆一點,就讓我們輕鬆聊吧!(雖然講題中的「考現」一詞,讓內容更加撲朔迷離。哈!)
據說屏東縣里港鄉也與林爽文事件有些因緣,凱惠也曾在今年(2018)九月,於「芋傳媒」中,發表專欄分別是「平海大將軍王芬-族群矛盾下的犧牲者(一)」、「平海大將軍王芬-尋根與漳泉仇恨加深(二)」、「平海大將軍王芬-泉州晉江是原罪?(三)」,有興趣的朋友,請自行Google搜尋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