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納瓦波坦榮瓜塔納利(2016)「曾經烤肉曾經愛」(The Break-Up)

2018高雄電影節(10/19-11/04)「愛恨家族」

納瓦波坦榮瓜塔納利(Nawapol Thamrongrattanarit)「曾經烤肉曾經愛」
泰國Thailand/2016/DCP/Color/6min
鄭中信(在地方人文空間)/撰文

納瓦波善用半身肖像的特寫畫面,以直視鏡頭的策略,加上不斷切換劇中人物的分鏡畫面,構築故事中對話行為。也透過劇中人物的凝視,輾轉與讀者進行對話。例如「馬嘉維的青春哀歌」(2010)、「愛情豆知識」(2016)、「賀爾蒙拯救愛情」(2014)、「女工嘉芮的明星夢」(2010)的肖像,都是典型的操作。另外,在主角之外肖像,更具有「見證」的意義,特別值得討論,尤其,在「曾經烤肉曾經愛」(2016)影片中,更具有「代言」的功能。

食品行銷廣告「曾經烤肉曾經愛」,以單元劇的方式鋪陳。一位女性上班族,時常向一位在天橋下擺攤的攤商,購買現烤的肉串。但是,攤商擔心他的肉串油脂過多,曾經請女主角吃速食食品。之後,女主角便因此多次閃多攤商的目光,直到有一天,終於鼓起勇氣向攤商告白,自己移情別戀的口味。對話風趣幽默,夾雜各種現代近康食品的專有名稱(例如:膠原蛋白、DHA、EPA…… ),善盡廣告職責。整體而言,影片的分鏡主要是天橋下的場景,以全身肖像的方式,拍攝兩人隔著烤肉攤車的對話;搭配各自的側面半身肖像鏡頭,穿插對話中提及的故事劇情。在女主角告白後的離去,以及男主角的送別中,旁邊販售3C商品的攤商,「見證」了所有的過程。於是,就在女主角離開之後,這位臉龐極具喜感的男子,面向著鏡頭,直視著讀者,手拿的喇叭慢慢升起,以卡拉OK的效果,播放並演唱著歌頌情與義的情歌。

這位販售3C的攤商,不單純是故事中的觀看者,見證男女拌嘴的過程。當音樂響起,凝視鏡頭的瞬間,身份隨即轉換成為說書人。演唱的歌聲,猶如故事的旁白,爲男主角說出心聲,也為劇中人物的情感進行註解。更加詼諧的是,真正的「代言」不是旁觀的3C攤商(他也不能算是DJ,DJ不會演唱,僅是播放者),而是MP3樂曲,顯現出隱身說書人的線索。攤商成為作者的代言,讓讀者意識到作者的存在。另外,不熟悉泰國流行文化的我們,也可以大膽推測,播放的樂曲,要不是泰國耳熟能詳的流行歌曲,要不就是另一個商品(流行音樂)的代言,這則廣告有更加多重的宣傳。

#在地方人文空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因為機緣而參與,因為參與而圈粉

因為機緣而參與,因為參與而圈粉 我是高雄第一社區大學的講師,第一社大為了推廣文學閱讀,與高雄文學館連結,借用文學館二樓閱讀空間,開設我的「給自己的閱讀筆記」,以及邱瓊慧老師「閱讀經典文學」兩門課程。在空間地利之便,有機會結識館內同仁。因為「閱讀筆記」的課程策略,以九週次的時間,精...